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抗磷脂综合征分类标准修订的国际意见声明

敏感性可能较低(II级证据)。确定临界水平的合适方法是检测40名健康人对照的LA并算出其几何均数+2SD。

    确认实验结果的解释―即所谓的狼疮比例(数量上等于筛查病例数/确认病例数)以及确认阳性病例数/判定正常的病例数的比例如何确定,才能反映LA阳性者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很高,目前还不清楚。将过筛实验和确认实验整合成单个实验,使LA的检测更省时,也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不同实验室结果的一致性(III级证据)。尽管如此,与APS临床事件相关性最好的LA实验是什么还无法作出结论。研讨小组建议将每份超出正常范围的标本认定为阳性(IV级证据)。

    传统上用当地LA阳性患者血浆样本作阳性对照,目前则建议改用各地都有的混合患者血浆作为阳性对照。加有单克隆抗体的血浆即将问世,建议使用该血浆作阳性对照并通过参与多中心研究(如ECAT和科学和标准研讨小组,SSC)对其进行标准化。

    有两种新方法可区别导致LA产生的原因是抗β2GPI抗体抑或抗凝血酶原抗体。第一种方法采用心肌磷脂囊泡,仅仅用于以aPTT为基础的试验。第二种方法根据实验过程中钙离子终浓度变化,但如果抗β2GPI抗体和抗凝血酶原抗体混合存在,这种方法就不起作用。在一些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依赖β2GP I的LA与血栓病史之间有紧密的关联,不依赖β2GPI的LA则不然(II级证据)。不久将会有一个国际多中心试验对这种说法加以验证。

    抗心磷脂抗体的测定

    不论采用自备的或商品化的试剂,不同实验室间测定aCL的一致性仍然不理想(I级证据)。造成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临界值、校准和其它方法学问题。aCL以阳性范围表示的结果实验室间和批间一致性优于以量化的数值表示的结果。我们注意到IgM aCL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特别是弱阳性的结果,存在类风湿因子或冷球蛋白时更有可能出现假阳性。

    2002年ISTHSSC建议应以抗β2GPI抗体和LA测定代替aCL测定。然而,现有最好的证据表明,抗β2GPI抗体仍然无法替代aCL(II级证据);本次研讨会建议aCL继续作为APS的实验室标准。

    为了达到最佳标准化,新的参比样品(单克隆抗体HCAL和EY2C9)将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费分配给研究者,这些样品必须与现有参比样品作对照以验证其效果,并监控其特异性、亲和力和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因为这些制剂并不能反映存在于患者样本的异质性,所以本次研讨会未能给出明确的建议。

    IgA aCL

    在APS患者检测的到IgA aCL,常常与IgG和/或IgM同种型aCL同时出现(II级证据),病人根据IgA aCL滴度分组,一致性不如其它同种型。与其它同种型aCL一样,IgA aCL也要考虑特异性和标准化的问题。在胶原性疾病患者中,IgA aCL与血小板减少症、皮肤溃疡和血管炎有关联,因此IgA aCL提示该亚组患者很有可能发生特有的临床表现(III级证据)。IgA aCL在非裔美国人的SLE患者的阳性率很高。因此,这种同种型抗体看来可识别出特殊的病人亚组,而不只是增加诊断的把握度。研讨小组认为不能将IgA

 aCL作为APS的实验室标准。

    抗β2GPI抗体

    大多数研讨小组成员认为, IgG和IgM抗β2GPI抗体应纳入作为Sapporo修订标准的一部分。抗β2GPI抗体是血栓形成(II级证据)和妊娠并发症(I级证据)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有些研究因为方法学上的差异和缺乏标准化而否定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用自制的和商品化试剂盒所测定的抗β2GPI抗体,实验室间变异均优于aCL的测定。抗β2GPI抗体诊断APS的特异性高于aCL(II级证据)。3%~10%的APS患者可能仅有抗β2GPI抗体为阳性(I级证据)。在未选择的aCL阴性孕妇,抗β2GPI抗体与先兆子痫和/或子痫有关联,这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
    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磷脂综合征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抗心磷脂抗
    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对血浆溶血磷脂酸及
    狼疮性肾炎患者甲皱微循环与抗心磷脂抗
    抗 2GPI抗体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相关
    磷脂抗体阳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T细胞
    抗 2GPI抗体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相关
    抗心磷脂抗体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复发性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关系探讨
    肾上腺髓质素抑制溶血磷脂酸的促平滑肌
    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