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中医药治疗肝内结石1例

【关键词】  肝内结石 中医药

  病历资料
     
  患者,男,38岁,患者于2006年11月出现右侧下胸部胀满,有时放射至右肩胛下方,纳食差,有饱胀感,乏力,无黄疸,在我市某医院门诊就诊,B超示:①右肝前叶:钙化灶;肝内胆管结石(约0.4cm);②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门脉压11mm。予中药治疗,症状缓解,后常因生气或受凉后症状反复,曾自服止痛药、排石颗粒等。于2007年2月底上述症状加重,来我院门诊就诊。时见:右胸胁攻撑胀满,严重时放射右肩胛下方,纳食差,有饱胀感,乏力,面色灰暗,无黄疸。既往3年前行胆结石胆囊切除术,余无其他内外科病史。体检:巩膜皮肤无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移浊(-)。未见蜘蛛痣及肝掌。肝区叩击痛阳性,肝脏触诊不大。B超示:①叶肝内胆管结石(约0.5cm×0.4cm)。②胆总管轻度扩张。观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双尺沉弦。
     
  治疗:予中药活血化瘀、温阳益气。具体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g,片姜黄、大黄、水蛭各30g,活血通络;云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10g,以利水泻浊;丹参30g、枳壳10g,宽胸理气以止痛;肉桂、红参各30g,以温阳益气以化浊,麻黄、羌活、葶苈子各10g,宣肺泻浊以促寒湿排出。全方有补有泻,标本同治,共奏推陈出新之功。6剂后,患者不适明显好转,胸胁胀满减轻,纳食有味,大便畅,12剂后,主诉症状消失,面色红润,行走有力。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共服30剂后,无特殊不适,2次复查B超,未发现肝内结石。

    讨  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国外的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较低,一组2700例胆系手术中仅占1.3%,且大多数为继发于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经上行移居在肝内胆管而形成。但在国内,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我国福建、江西和山东等省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可占胆系结石的30%~40%。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蛔虫所致胆道感染有关,亦可能与饮食中低蛋白、低脂肪饮食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广泛分布于两叶胆管各分支内,亦可局限于一处,一般以左肝外叶或右肝后叶最为多见,可能与该处胆管弯度较大和胆汁引流不畅等有关。中山医院一组92例肝内胆管结石中,单纯左肝管结石占31.3%。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大多数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其性质以胆色素钙结石为主。肝内胆管结石多数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肝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
     
  胆汁中胆固醇的过度饱和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囊切除后的胆管内亦可形成结石,它是肝外阻塞性黄疸、严重或致命性感染、胰腺炎或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目前的西医治疗:内镜逆行括约肌切开术是ERCP在治疗方面的应用,但是并发症多且严重,还有胆管开放后复发或残留结石的可能。
     
  本病属于中医的“胁痛”、“黄疸”范畴,符合寒湿蕴结的病型特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肝、脾、胆、肾的关系密切,而肝脾与“胸部胀满,放射至右肩胛下方,纳食差,有饱胀感”密切相关。临床辨证:寒湿蕴络。患者有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切除史,属于湿热内蕴,日久寒化,寒凝血瘀,故而右侧下胸部胀满,有时放射至右肩胛下方,肝区叩击痛阳性,肝胆湿热日久克脾,故而纳食差,有饱胀感,乏力,面色灰暗。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双尺沉弦均为寒湿蕴络、肝脾不和。方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片姜黄、大黄、水蛭活血通络;云苓猪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泻浊;丹参枳壳宽胸理气以止痛;肉桂、红参以温阳益气以化浊,麻黄羌活葶苈子以宣肺泻浊以促寒湿排出;原方12剂后,加大红参为50g,附子15~30g以达先后天本同补的目的。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
    中医院实施整体护理的难点与对策
    经纤支镜行瘤体注药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
    浅议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特点
    中晚期肺癌的中医组方探讨
    中药治疗中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86例
    中医药为主治疗白癜风38例
    超声对中医药治疗不孕证疗效监测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药治疗宫外孕45例疗效观察
    前列腺素E1经尿道给药治疗阳萎的剂量与
    论肺结核中医辨证施治
    激光配合中药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30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