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输液后败血症21例

1
表皮葡萄球菌 1   1/1   1/1 0/1   1/1   0/1 0/1 1 /1
脑膜败血黄杆菌 1 0/1   0/1 1/1 1/1 0/1 1/1   1/1 0/1 0/1

  注:表中数值表示敏感细菌株数/检测细菌株数
  21例患者在发生败血症后,立即弃用原补液,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哌拉西林、头孢曲松 或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或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休克、酸中毒者另开一路 补液,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纠正酸中毒,以间羟胺、多巴胺等血管 活性药物维持血压,2例顽固性休克者,改以多巴胺加麻黄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仍无效。1 8例休克者均曾应用地塞米松。3例合并真菌感染者,1例以氟康唑静脉滴注,2例以伊曲康 唑口服。
  21例输液后败血症患者中5例死亡,3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后死亡。8例死亡者均有休克表 现,其中因输液后败血症顽固性休克死亡2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脑水肿脑疝死亡各1例 ,另外4例则因基础病加重死亡。13例治愈患者体温分别在3~7(平均3.6)d恢复正常,血压 在1~4(平均2.3)d后正常,经抗菌治疗7d血培养复查均阴性。

讨论

  输液后败血症报告较少见,其病原菌各家所述差异较大。徐秀华等[1]认为输液后 败血症90%由克雷伯菌属引起,其余10%左右为肠杆菌,沙雷菌和假单胞菌所致。而周桂华 等[2]则认为输液后败血征多由聚团肠杆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沙雷菌属 所致。本组21例输液后败血症中,克雷伯菌属感染者占38.1%,假单胞菌属感染者占42.9%, 其余为聚团肠杆菌、埃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沙雷菌及脑膜败血黄杆菌及葡萄球菌等感染 ;21 例中有19%为复数菌败血症。本文资料与上述报告均存在有一定差异。我们认为这些差异和 收集病例所在地区的菌群流行及变迁有关,在临床上值得注意。
  输液后败血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胃肠道症状及皮疹、肝脾肿大和 休克[1]。本病需与其他致热原所引起的输液反应相鉴别。两者虽均有寒战高热, 表现相似,但输液反应常为一过性,引起休克者少见,经过症处理后即可缓解,而输液后败 血症发热时间长(平均3.6d),多伴有休克(占85.7%),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发热持续、休克加 重、病情每况愈下。
  文献报告医院感染败血症病死率可达48%,伴休克者较高[3]。本组21例输液后败血 症病死率为38.1%,伴有休克者病死率为44.4%,结果和文献报告基本一致。由于输液后败血 症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因此,一旦作出输液后败血症的诊断后,应及时给予大 剂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可选用哌拉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阿米卡星或氟喹 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给药,同时适当应用地塞米松。输入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有助于患者 度过危险期。合并真菌感染者,可加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等治疗。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产程中持续内监护下行羊膜腔输液及羊水
    一次性注射输液器具的管理
    输液瓶口贴用于已开启液体瓶口消毒效果
    儿科门诊输液室空气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谈门诊输液室加强环节管理体会
    探析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原因
    医院输液剂制备中细菌内毒素污染及其控
    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
    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关于静脉输液过程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老年病人行胸壁浅静脉穿刺输液的体会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