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有利于诊断。(2)对病情危急又高度怀疑DIC的患者,如羊水栓塞等,在实验室结果出来前,应开始DIC的治疗。(3)妇产科的DIC大多为急性或暴发性,对实验室条件不具备或来不及进行常规DIC检查者,应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快速简便的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如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破碎红细胞或异型红细胞达到10%或以上,血沉与发病前相比变为正常或减慢,即可诊断。(4)妊娠期虽有凝血功能的异常改变,但分娩后很快会恢复到正常。

    3.3  微循环衰竭及脏器栓塞的检查  血气分析有低氧血症、酸中毒的改变。脏器功能检查可发现相应的功能损害,影像学检查有脏器出血或栓塞的表现,其中B超对胎盘早剥的血肿,X光对肺水肿,CT与MRI对脑血管改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4  病理产科的检查  血液沉淀或涂片检查,可找到羊水有形成分等。

    在鉴别诊断中,要与其它病因诱导的DIC鉴别。产科DIC往往以产后大出血为突出表现,但非DIC性产后大出血更为常见,如产程过长或药物(硫酸镁与阿司匹林)导致的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潴留,宫颈撕裂,子宫破裂等。这些因素与产科DIC的原因可互为因果或相互影响。此外,产妇有各种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其它凝血因子缺乏)时亦可发生产后大出血,应特别引起注意。

    4  治    疗

    产科DIC往往来势凶险,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极为重要。妊娠并发的DIC常常有较为明确的诱因,及时去除诱因可有效改变DIC的发展过程。因此,特别强调原发疾病的治疗。机体内环境也是诱发和影响DIC的重要因素,应积极加强支持辅助治疗,改善缺氧休克等病理状况。

    4.1  原发病的治疗或诱因的去除  应综合判断每一发生DIC病例的可能诱发因素,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及时去除诱因加上合理的抗凝治疗常可使DIC得到缓解。对于有或无出血的患者,都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根据凝血功能改变的程度,选择合适的产科处理措施以去除病因。对产前合并DIC的患者,在病情发展迅速且短期内难以结束分娩者应考虑手术终止妊娠。死胎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诱发DIC的可能性越大,根据病情不同,采取清宫或引产术以排出死胎。在死胎排出后,病情即可得到缓解,不必使用抗凝疗法。对胎盘早剥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引产或剖腹产术以及时终止妊娠。为减少组织凝血活酶继续进入母体循环,术前应给予破膜处理,使羊水流出以降低子宫容积。如出血严重,可给予子宫切除术。羊水栓塞起病急,来势凶猛。除积极给予全身抢救外,采取果断的产科处理是治疗DIC的关键。发生于胎儿娩出前者,在改善机体内环境的同时,可行剖腹产术或产钳吸引术迅速结束分娩。术中或术后如有严重子宫出血时,应及时考虑作子宫切除术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4.2  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  感染产生的内毒素是诱发DIC的因素,及时控制感染,减少内毒素的产生直接有利于DIC的治疗,亦可为去除诱因而行手术治疗时创造条件。及时清除感染病灶,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4.3  抗凝治疗  DIC发生时,早期体内有广泛的血管内凝血及血栓形成,后期可继发纤溶亢进,同时,这两种过程也可能平行交叉发生,导致临床对凝血状态难以明确判断。因此,抗凝治疗应尽量早期进行,以阻止体内广泛发生的凝血过程。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抗凝治疗无效。

    肝素是治疗DIC的最主要抗凝药物。从临床来讲,肝素的使用有导致出血的危险,目前已较少使用。肝素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对胎儿影响较小。

    肝素适应证与用量随病情

而异。急性羊水栓塞时DIC的发生较急,多在数分钟内出现严重症状,如急性呼吸衰竭、低血压、子宫强烈收缩及昏迷等,应及时给予肝素。首次50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产科模式病房的建立
    妇产科治疗性研究中的对照问题 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一氧化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
    弥散性肺间质疾病概述
    浅探 细节 目标管理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
    探讨 细节 目标管理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与预防
    感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外科手术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