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抗凝血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治疗及临床监护水平的提高,败血症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仍在上升,故其总死亡率仍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虽其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复杂,但其中天然抗凝途径功能紊乱起着重要作用[2]。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含量最丰富的天然抗凝蛋白,目前许多动物及临床试验均表明,在败血症相关DIC患者中应用AT可以改善DIC状况,降低死亡率。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  AT 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血浆源性AT简称pAT。pAT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成员,其血浆浓度约为100~150 μg/ml (2~3 μmol/L)。pAT由肝脏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432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质量为58 ku的单链糖蛋白,含4个N糖基化寡糖链及3个二硫键。根据其135位的天门冬酰氨是否含糖基可分为含糖基的α异构体及无糖基的β异构体。由于α异构体135位的糖基可位阻肝素的结合,故其与肝素的亲和力小于β异构体。现还通过转基因绵羊获得了重组抗凝血酶,简称rAT。Masaaki Hirose等[3]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上表达了rAT,通过成批发酵使其产量达到1 g/L。纯化的rAT具有pAT的特异活性,减少了糖基量,增强了与肝素的亲和力。

    AT通过与凝血酶结合成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此外,它还可以较强的抑制因子Ⅹa、Ⅸa活性,对因子Ⅺa、Ⅶa、纤溶酶、激肽释放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5]。广谱的抗凝活性使其成为体内的一种重要凝血系统调解剂。除此之外,AT 还具有抗炎活性,通过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改变细胞的生化特性及对炎症刺激因子的反应,包括下调促炎、促凝因子,如:IL1、IL6、TNF、TF、ADP 以及上调抗凝因子,如前列环素(PGI2)或CD 39/ATP去氧核糖核酸酶,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  DIC 时凝血系统的改变

    机体凝血系统由凝血和抗凝血两方面组成,正常情况下两者间保持动态平衡。DIC 时,两者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其改变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在DIC的前期,天然抑制剂可灭活相应活化的凝血因子,从而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保持血液循环通畅。随着DIC 的发展,凝血因子不断激活,天然抑制剂消耗殆尽,凝血酶大量形成,最终血液凝固,形成高凝状态。DIC 后期,许多凝血因子,特别是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凝血系统完全崩溃,形成消耗性低凝状态。

    3  DIC 时 AT 减少的原因

    DIC 患者通常存在血浆AT 明显减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合成与释放的减少。DIC 时肝功能受损,造成AT 合成减少;Niessen等[6]的研究表明,AT 作为一种非急性期反应蛋白,在DIC 时其合成与释放减少。另一方面,消耗与破坏的增加。DIC 时AT 通过其反应中心与活化的丝氨酸蛋白酶形成酯键,二者同时失活,造成AT 急剧消耗;同时,炎症反应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导致AT 的水解增加。

    4  AT 治疗 DIC 的机制

    在 DIC 时,AT 首先在控制凝血系统激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T 作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的成员,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预测妊
    抗凝疗法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抗凝的护理
    抗胆 抗凝 抗压防治老年病
    凝血 抗凝 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应用与临
    抗胆 抗凝 抗压防治老年病
    凝血 抗凝 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的应用与临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发生卵巢血
    肾综合征出血热出凝血象实验室检查研究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
    抗胆 抗凝 抗压防治老年病
    被毒蛇咬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常规凝血
    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围术期凝血功能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