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活酶物质进入母体血循环,诱发程度不等的血管内凝血过程,亦可诱发伴有严重临床出血的DIC。

    约1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子痫患者可发生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molysis, elevated liver enzyme, low platelet syndrome,HELLP),病死率高达28.6%。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胎盘血管减少、供血不足有关,导致大量血栓烷、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与TNFα释放至母体血循环。

    2.5  其它

    2.5.1  妊娠期及产后重症感染  产科重症感染多见于感染性流产、分娩期及产后感染等。重症感染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因素有:(1)细菌产生的毒素和具有促凝活性酶类物质。(2)细菌及细菌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3)感染引起的中毒、休克等。细菌内毒素可直接激活Ⅸ因子而启动内凝血系统,也可以作用于血小板;损伤血管内皮,致使血管胶原暴露,引起因子Ⅻ被激活;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不能及时有效地去除循环中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及促凝物质。妊娠期及分娩期体内表现出的高凝状态,加上上述诱因的作用,使感染时极易发生DIC。

    2.5.2  流产  流产可分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两者均有并发DIC的可能性,尤其是感染性流产易诱发DIC。感染性流产可导致溶血,使血液中含有磷脂的红细胞素增加,诱发DIC,尤其是大月份的人工流产更易并发DIC。刮宫时所致的组织凝血活酶,通过创面进入母体血循环,其他各种方法的大月份人工流产如高渗盐水引产、高渗尿素液引产,均有可能发生亚急性DIC。以天花粉进行中期妊娠引产,由于天花粉可致胎盘迅速而广泛地发生严重的变性坏死,胎盘及子宫蜕膜含有凝血活酶活性物质,进入母体血循环可激活凝血因子,以致母体血小板数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引产后其变化才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发生DIC。

    2.5.3  滋养细胞肿瘤  滋养细胞肿瘤可分为良性葡萄胎、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则可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其他器官,绒毛膜癌是发生恶性变的滋养细胞。发生变性的绒毛易于坏死、脱落,常产生大量TF进入母血,成为导致DIC的直接因素;肿瘤细胞还可以侵犯子宫肌层及血管,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使血管内胶原纤维暴露,激活血中凝血因子,也是诱发DIC的一种因素。

    2.5.4  手术  妊娠患者体内存在高凝血倾向,具有发生DIC的基础,而手术则是一种诱因,手术造成的创面组织损伤,血管破坏及出血,会使组织凝血活酶的释放增多,可能会加重各种病理产科具有的诱发DIC的危险。

    3  产科DIC的诊断

    3.1  临床特点  妇产科DIC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如下特点:(1)以急性型为多见,发展甚为迅猛,也可能与对亚急性型及慢性DIC病例漏诊较多有关。(2)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倾倒性大出血,其他部位的出血相对少见,亦可见注射部位及手术创口渗血不止。(3)临床发现DIC时,其外溢的血液多已不易凝固,提示患者可能已进入消耗性低凝血期。(4)病因较为明确并易于去除,而一旦病因及时得到处理,DIC多可迅速控制,故预后相对较好。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并发DIC时的出血多为子宫大出血;在羊水栓塞并发DIC时,可能出血症状尚不明显即有呼吸窘迫、休克的发生,成为患者突出的或首发症状,严重病例因重要脏器功能的衰竭而早期死亡,此类患者的临床出血可能被有所掩盖。

    3.2  实验室检查  产科DIC实验室检查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对无明显DIC表现,但存在发生DIC的高危因素有,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胎滞留等患者体内多种凝血因子水平有所增高,可能会掩盖发生DIC后的消耗程度,故前后对照进行动态观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产科模式病房的建立
    妇产科治疗性研究中的对照问题 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一氧化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
    弥散性肺间质疾病概述
    浅探 细节 目标管理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
    探讨 细节 目标管理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与预防
    感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外科手术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