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60例疗效观察

   2003年5月~2006年8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6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60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均有进食脂餐或油腻食物后在右上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可牵涉右肩部,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体温38 ℃以上,一般无寒战。(2)右上腹压痛,或Murphy征阳性,部分病人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腹部B超支持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12  一般资料  对符合上述标准的1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8~72岁,平均436岁,病程2~8天。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1岁,平均428岁,病程3~8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10 g/支,哈药集团制品总厂)20~40 g,左氧氟沙星(02 g/瓶,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02~04 g,替硝唑(04 g/瓶,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04 g,每天1次,7~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6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大黄汤:生大黄10 g,玄明粉10 g,龙胆草6~10 g。开水浸泡5 min,服上清水,轻者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部分患者根据病情加服胆胰汤:柴胡3 g,茵陈15 g,黄芩10 g,木香10 g,枳实10 g,白芍10 g,地丁草30 g。每日1剂,水煎后每日服2次[1,2]。以上两组在治疗期间禁止饮酒,忌食鸡蛋、油煎油炸食物。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症状体征、黄疸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范围时间,疗程前后查血常规、肝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范围,B超检查阳性征消失;有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主要症状显著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58例,有效2例,治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37例,有效23例,治愈率为6167%。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白细胞恢复正常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症状体征、黄疸消失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为临床多发、常见病,发病多因饮食不节,酗酒暴食或劳倦过度,情志不舒等损伤肝脾,脾胃壅滞,酿生湿热,致肝胆失疏,气滞胆郁不通所致。故用大黄利胆导滞泻火通瘀,玄明粉润燥软坚,合大黄泻热通腑,“通则不痛”,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泡服则通泻之力尤甚,简便而效速。服1~2次后多有便通痛缓,其余各症逐渐减轻的反应。而胆胰汤中柴胡、木香、枳实疏肝胆、利滞气,茵陈、黄芩、地丁草利胆燥湿、泻火解毒,白芍善能柔肝缓急痛。西医认为急性胆囊炎主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为混合感染。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是关键,但以上革兰阳性菌会分泌大量外毒素,革兰阴性菌被抗生素杀灭裂解后会释放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对于这些毒素西药没有特效的药物,而中药大黄、黄芩、龙胆草、柴胡、茵陈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之品,有抗毒排毒、降低体温之功效,可减少毒血症的各种并发症发生。另外现代医学认为大黄、龙胆草、柴胡、地丁草对上述细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同时茵陈与黄芩、柴胡、木香、枳实等合用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使Oddi括约肌张力降低[3,4]。因此中西药结合抗菌消炎发挥中西药的协同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3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
    浅论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西医结合治乳腺小叶增生症110例疗效
    心理及中西药综合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75例观察
    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超早期小骨窗手术及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13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18例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