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心理及中西药综合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

吴长俊 杨 敏 胡健业 沈宏根 王书奉 印 红

1 材料及方法

1.1 对象:本院体检及就诊病员800例,男410例,女390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0岁,平均32岁。
1.2 诊断依据:1990年第6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资料:全部病例治疗前均作肝功能,转氨酶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查。经酶标法查HBV.M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三阳),或其中的两项阳性,无明显自觉症状及肝病体征,肝功能检查正常或大致正常。
1.4 随访时间:1994-01~1999-01
1.5 方法:800例随机分为心理及中西药物综合治疗组40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400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干扰素100万u,肌注,1次/2 d;云芝肝泰5 g,冲服,3次/d;肌苷片0.2 g,3次/d,Vit.C 0.2 g,3次/d,Vit.Bco2#,3次/d。治疗3个月。
2.2 治疗组
2.2.1 心理治疗:400例中A型性格者114例,占28.5%;B型性格者51例占12.75%;C型性格者47例占11.75%;D型者49例占12.25%;E型者139例占34.75%。以A和E型者居多,给予暗示、疏导及转移疗法,强化、重视心理平衡。
2.2.2 药物治疗:除不用干扰素外,其余药物同对照组,另加自拟方“乙肝灵”汤,1剂/d,早晚各煎1次。
  乙肝灵组方:虎杖、蛇舌草、半枝莲、蚤休、太子参各30 g,生黄芪、制首乌、生白术各20 g,当归、炒白芍、赤芍、丹参、郁金各15 g,柴胡、粉甘草各10 g。连服1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1次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指标,根据病情治疗2~3疗程。

3 治疗结果

  根据1990年全国会议疗效标准,用HBV.M复制标志物衡量疗效,以HBsAg、HBeAg均转阴为显效;单项HBeAg转阴者为有效;HBV.M无变化而症状消失者为略有效,其它均视为无效。
  结果治疗组400例中,显效140例,有效156例,略有效74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0例中,显效104例,有效86例,略有效56例,无效164例,总有效率为60.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虽不是引起肝炎的直接因素,但至少有“启动”效应。西医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迄今缺乏特效疗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心理疏导和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综合疗法,抑制和清除乙肝病毒(HBV)复制的同时,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以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加快疾病的康复。
4.1 治疗组:A型性格者因严重精神创伤或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感情上易于激动,祖国医学所谓怒则伤肝;E型性格者同样是情绪不稳定,易伤感,自卑多虑,爱生闷气,也容易因心理常处于抑郁状态而致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致使免疫功能紊乱。给予心理疗法,多方开导以纠正患者的病态心理,使其从沉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进行一些怡情悦性的活动(例如垂钓、读书、音乐养生等),病情能奇迹般地好转。6个月左右,一般健康状况好转,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部转阴。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2 正气不足,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疾病的内在因素;HBV和湿热疫毒持续或反复感染是本证的外在因素;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是本病的病理产物。三者互为因果,从而导致乙肝病毒长期携带状态,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本方在治疗上抓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扶正的基本法则。方中的虎杖、蛇舌草、半枝莲、蚤休清肝胆、利湿热、祛瘀毒;丹参、当归、赤芍、白芍、郁金活血化瘀不伤正,补血滋肝不滞邪;太子参、生黄芪、何首乌、生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扶正;柴胡疏肝,引药入病所,疏通脏腑气血。
  本方诸药对乙肝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部分药物都具有免疫调节功效,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灵活加减,可取得良好效果。此方不仅适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也适用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治疗。
  应用以中药、心理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明显,方法简便,是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方法,只要坚持不懈,这对我国近1/6 HBV.M阳性的人群无疑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作者单位:吴长俊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浅谈中老年人美容整形的心理特征及手术
    心理应激对 型糖尿病人糖代谢影响的对
    中师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对一例恐怖症的综合心理治疗
    住院精神病病人配偶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
    PET CT检查中患者不良心理调查及干预方
    自然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心理干预临床探讨
    浅谈助产护士对临产妇女的心理干预
    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优生健康成长
    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
    按摩加心理疗法治疗癔病18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