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内外伤辨惑论 导读

【摘要】  《内外伤辨惑论》是金代名医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本他生前定稿并有自序的著作。全书阐述对内伤病辨治的独到见解,反映东垣保护脾胃元气,从脾胃论治内伤病的学术特点。文章从《内外伤辨惑论》的作者、学术特点和临床指导意义以及如何学习应用三个方面对其作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 导读

    《内外伤辨惑论》与作者

    关于本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前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于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序中提及的丁未年即公元1247年,金哀宗正大九年即1231年,因此后世学者多认为此书成书于1231年。但是细观之,书中曾有“向者壬辰改元,……余在大梁,……以平生已试之效,著《内外伤辨惑论》一篇”等(《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说明书中至少有部分内容是在壬辰(1232年)改元后补入的。因此,笔者推测东垣在1231年完成了本书的初稿,之后或有修改增补,至1247年写序时才最后定稿。

    作者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地区)人。李杲年轻时因其母病,为医杂治而亡,且至死不知为何病,痛感因不知医而不能尽孝,遂立志学医,后捐千金拜名医张元素为师。张元素对《内经》很有研究,主张治病从辨识脏腑的虚实着手,根据气候和病人的体质灵活用药。东垣尽得其学,而且成就超越其师。东垣生平著述颇多,存世而广为流传的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等。其中《内外伤辨惑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内外伤辨惑论》是一部内伤病学专著。全书三卷,卷上主要是辨证,从各方面讨论内伤与外感的区别;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尤其是劳倦伤元气;卷下论饮食内伤,提出对待此病的应有看法,以及如何根据所伤病情正确处理等问题。

    1.内伤与外感的辨别

    东垣主要从阴证阳证、脉、寒热、外感八风之邪等13个方面来阐述内伤与外感的鉴别的。例如,在“辨口鼻”中,东垣认为内伤饮食劳倦,首先犯于脾胃,脾开窍于口,其病理变化直接表现于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而外感风寒,首先犯肺,肺开窍于鼻,故其病理最易表现于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如果是伤寒则鼻壅塞而干,如伤风则鼻流清涕。可见东垣辨证之仔细。

    值得一提的是,卷上最后两篇特别指出两种特殊情况:第一种是因劳役所致的表虚而不慎感受的风寒与外感风寒的辨别;第二种是暑天劳役过甚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的辨别。由此看出东垣对内伤病与外感病的区别观察非常细致,说理也很清楚,而且十分强调它的重要性,不能审此,是“实实虚虚,医杀之耳”(《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饮食劳倦脾胃内伤论

    东垣禀《内经》之义,重视后天之本,他认为“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如果饮食失节则脾胃受伤,进而会导致元气损耗。因此,虽然内伤病与外感病在证候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但其本质却大相径庭。“伤外为有余”,“伤内为不足”,因而治疗方法则是“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这是《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
    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的应用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24例
    活血定痛胶囊治疗外伤性顽固性头痛180
    33例手外伤早期处理失误原因分析
    煤矿尘体内外细胞毒性和致纤维化作用的
    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体会 附53例报
    外伤性原发性脑干伤21例治疗体会
    严重胸部外伤伴多发伤51例临床救治分析
    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