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体会 附53例报告

【关键词】  积液


     硬膜下积液在颅脑外伤病人中较为常见。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共收治外伤后硬膜下积液病人53例,约占颅脑损伤病人的7.65%,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2~75岁,平均48.3岁。车祸伤38例,坠落伤10例,击打伤5例。受伤到出现硬膜下积液最短17小时,最长的可达半年,平均18.7天。本组均为闭合性损伤,入院时临床症状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现象最为常见,其它如偏瘫、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积液量10~60ml,以15~25ml最为常见,占77.4%。积液部位主要位于额、颞、顶区。其中单侧为主共41例,双侧12例。入院时有1例合并有硬膜下血肿,2例入院后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 治疗:保守治疗39例,手术治疗14例。积液量25ml以下,临床症状不明显的行保守治疗,采取卧床休息,减少挣扎、屏气、咳嗽等用力动作,适当增加补液、限制过度脱水,适当补充胶体液,如人血白蛋白及血浆等,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利于硬膜下积液的液体成分向血管内转移,加快积液吸收,改善脑微循环,促使脑膨胀,利于积液吸收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钻孔引流加持续外引流,如积液为双侧,则双侧均行钻孔,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5天。1例复发多次,采用积液腔-腹腔分流术。

    1.3 结果:1例因合并脑干损伤,并引起肺部感染,急性肾衰死亡,其余均治愈。保守治疗中,3例积液量增多,2例演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改用手术治疗治愈。手术治疗中,有1例2月后复查CT,手术部位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再次行钻孔引流治愈;1例先后两次钻孔引流均不能解决积液,最后行引流腔-腹腔分流术治愈。

    2 讨论

    2.1 发生机制: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由Mayo于1894年首先报道。关于其发病机制解释众多,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 ?譹?訛蛛网膜活瓣作用:蛛网膜破裂形成单向阀门,从而使硬膜下腔的脑脊液不断增多;?譺?訛渗透压学说:血脑屏障被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大量的血浆外渗,同时积液内蛋白含量升高,渗透压亦升高,周围脑组织水分和蛛网膜下腔水分渗入积液内,导致体积不断增大而形成[1]; ?譻?訛脑外伤后发生脑萎缩时硬膜下间隙增大。笔者认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而不易使脑脊液充填于硬膜下腔能用单一理论去解释所有类型硬膜下积液的形成机制。

    2.2 治疗及预后:随着头颅CT的普及,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不难。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积液量在25ml以下,临床症状不明显的行保守治疗,防止其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治疗过程中注意密切观察并及时复查头颅CT。保守治疗过程中,硬膜下积液量增多,出现明显的头痛、呕吐和(或) 神经压迫症状时,应及时手术治疗。笔者认为,对以下情况可行手术治疗:①急性硬膜下积液,中线结构明显移位;②慢性硬膜下积液积液量在25ml 以上,颅内压力高,或者积液量在25ml 以下,但有神经定位体症、癫痫等症状者;③保守治疗中硬膜下积液转化为硬膜下血肿。本院53例病人中,保守治疗39例,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中,3例积液量增多,2例演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改用手术治疗治愈。手术方式采用钻孔引流,此手术式操作方便,创伤小,颅内感染的发病机率低,病人费用相对较省,适合基层医院的开展。术后引流时间不易过长,拔管前先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病情。一般5天内,皮肤与脑组织间纤维生长而紧密相贴。延长拔管时间会增加颅内感染的发生机率。对于反复发作的硬膜下积液,采用引流腔-腹腔分流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院1例先后两次钻孔引流均不能解决积液,最后采取分流术治愈[3]。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效果较好,53例病人中,除1人因合并脑干损伤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Lee KS. The pathogenesis and&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儿童多发性硬化九例分析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的应用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24例
    产伤性肛门括约肌损伤的诊治进展
    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指数在I
    创伤性肝破裂91例
    活血定痛胶囊治疗外伤性顽固性头痛180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