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椎弓根置钉技巧探讨 附62 例报告

人,便于实施麻醉管理。

    3.2.2  椎弓根钉以上置在椎体上下径的上中1/3部位为理想  一个椎体是被左右两侧椎弓根的骨皮质包裹,该部位的硬度最理想,特别是老年人,存在骨质疏松症,在这部位上钉,椎体对钉棒系统的承受能力大,手术后钉棒系统就不牢固。椎弓根钉的长度应占椎体前后径的80%。

    3.2.3  椎弓根置钉的注意事项  a)椎弓根钻钉道时最好一次成功,反复几次的来回钻,钉道易粗大,椎弓根钉在椎体上容易出现松动,后果不佳。在第一次钻孔不成功时,只要开始定点准确,多是由于钻的角度发生偏差,此时在原孔处稍微偏一点放好锥子,对没有用上的原钉孔口,由助手向原来锥孔的口部插入少许血管钳防止走老道,把握好角度即可钻出一个好的椎弓根钉道。b)两侧置钉的部位要尽量对

称平行,否则靠上下的钉易折。c)撑开复位时两侧撑开棒撑开的距离要一致,大的一侧易折钉。d)手术中自攻丝锥直径不能大于3 mm,不能来回拧钉。e)手术中麻醉要充分,使肌肉松弛,使撑开复位充分。f)手术前参考熊传芝等[3]对椎弓根钉道测量的参数,对病人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椎弓根测量参数充分了解,为手术中撑开提供心理准备。g)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以早进行为好。

    3.2.4  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可以不要植骨  在传统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只是就事论事的关注椎体骨骼本身,怀疑椎体形态恢复后椎体内会形成空洞,影响愈合等因素的存在,术中必须对伤椎植骨以达到恢复椎体稳定性及高度。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考虑到脊柱有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椎体间还有椎间盘的环状韧带,当椎体遭受暴力造成了骨折及碎块,与椎体相连的韧带大多是完好的,椎体虽然破碎,但骨量存在并不减少,只是椎体呈爆裂形向周围变位,使椎体前后径和左右径增大、上下径变小(椎体高度)。手术时在受伤椎体的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的两边椎弓根上置钉,在经过钉棒系统撑开、使受伤椎体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环状韧带在逐渐被牵拉绷紧过程中将爆裂破碎骨块挤压,爆裂骨块的比邻关系由于没有受到医源性干扰,很容易达解剖复位,恢复伤前该椎体高度。受伤椎体得到坚强稳定的固定,特别是椎体后缘骨块的复位对脊髓压迫的解除有重要临床意义,为脊髓损伤的恢复及日后的护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由于伤椎体周围软组织没有破坏,椎体内积血对维持内压、保持高度与稳定性有一定辅助作用,另外,椎体内积血愈合的过程发生机化也有利于骨细胞生长和骨痂形成,填补椎体因压缩造成的空洞。我们认为常规的前入路手术对椎体采取大暴露的方法,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术中需输血,除了经济负担重以外,手术风险也高,同时椎体由于医源性二次损伤,受伤椎体仅存的血供会被进一步破坏,也影响其骨折的愈合,这不符合微创原则。作者认为椎体的受伤本身是个不幸,医生应尽力采取对椎体不再造成医源性破坏的微创或无创、能简不繁琐的手术及固定方法解除伤者的痛苦。按照给自己亲人作手术的医德准则去选用手术方法,解决好手术创伤与预后的矛盾,既治病又省钱,最大限度挽救受伤椎体的功能是首选原则。

    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钻钉道与固定技术快捷、有效且易于掌握,骨科医师只要参与并认真学习过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手术,中年资的医生也可开展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有无C臂机均不是主要问题[4]。因此,我们认为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钻钉道与固定技术适于在基层普及。

【参考文献】
  [1]朱通伯,戴鮨戎.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24448.

[2]陆裕朴,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799.

[3]熊传芝,郝敬明,唐天驷.椎弓根钉道参数的变异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3135.

[4]王道成,李孝福,董延璜,等.在非X线检测下AF系统固定胸腰椎骨折[J].中华医药卫生杂志,2005,2(3):1012.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经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
    椎弓根置钉技巧探讨 附62 例报告 
    微创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解剖学进展
    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
    DRFS椎弓根系统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
    颈椎椎弓裂
    微创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解剖学进展
    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
    DRFS椎弓根系统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
    胸腰段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