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报告 |
|
邵云伟 黄士中
[摘要] 目的 提高下颈椎骨析脱位治疗水平。方法 经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析脱位17例。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随访4~32个月,截瘫平面下降2~3个脊髓节酸,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明显进步。结论 经椎弓根钢极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 下颈椎骨折脱位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83(2000)03-0170-02
我院自1996年9月至1999年5月共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26~73岁,平均43岁。车辆撞伤4例,坠落伤13例,均为新鲜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15 h,最长18 d,平均72 h。 二、术前准备:1.常规拍摄颈椎X线正、侧位片,CT或MRI检查,明确损伤节段、损伤类型及神经损害程度,CT检查要求扫描层厚2 mm,用骨窗位观察椎弓根及其中松质骨宽度,椎弓根角度,作为选择螺钉直径与确定进钉方向的依据。2.头部皮肤准备后,常规作颅骨牵引,起始重量为5~8 kg,每15 min后摄床边X线片一次,如骨折脱位未整复,加重至10~15 kg,最大至20 kg,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三、手术步骤及处理: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架上,保持颅骨牵引或用胶布将头部固定在U型头架上,使颈椎保持略前屈位置,局麻后取后正中切口,长约15 cm。因进钉角度平均约40°~45°,须充分暴露两侧肌肉,要求切口比标准的后路切口稍长。向二侧剥离椎旁肌肉达关节突的外缘,螺丝的进钉点根据不同的颈节进行定位,C3~C6取侧块背面中外1/4垂直平分线与中上1/4水平平分线的交点,C7取侧切块中垂线与中上1/4水平平分线交点的稍上方,复位减压后,用高速微型电钻将钉点皮质钻透,入口扩大到可容螺钉椎部,根据术前CT测得的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的夹角,用一直径2 mm的钻孔探针慢慢进入椎弓根,在C臂或摄片证实探针均在椎弓根内,位置良好。螺钉深度达到椎体前1/3部位,即深度以25 mm最为安全,以免穿破椎体前方皮质,再用一较细的探针触知椎弓根隧道的内壁均为坚硬的骨壁,将椎弓根螺钉按预先钻孔的方向钻入椎弓根隧道内,安装钢板,锁紧螺帽固定,修整棘突、椎板或暴露的关节突边缘皮质,松质骨植骨成H植骨。本组手术时间2~7.5 h,平均3.4 h,术中失血200~800 ml,平均600 ml。术后去除颅骨牵引。根据患者的状况继续给予脱水、抗感染、激素等对症治疗,并早期作康复锻炼,如出现截瘫平面上升、呼吸困难时即应早作气管切开。 四、结果及随访:本组手术经过顺利,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4~32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无感染,无脊髓损害加重。截瘫平面下降2~3个脊髓节段,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显示明显进步。死亡2例,均为术后2~3个月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
讨 论
颈椎骨折脱位治疗难度大,护理工作繁重,预后差。对于颈椎损伤合并神经损害者多数学者主张手术复位,减压和内固定。内固定对于稳定颈椎,增加植骨符合率,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经椎弓根内固定术,由于具有坚强的三柱固定、节段少、影响脊柱活动小等优点,因此已广泛地应用到胸腰椎和下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治疗。然而在下颈椎,由于椎弓根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操作极为困难,国外学者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直至1994年瑞士Jeanneret[1]和日本Abumi[2]分别报道了应用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损伤获得成功,临床才逐渐开展此术。我们体会该手术关键问题,在于进针点的位置、方向和深度,由于椎弓根解剖的特殊结构和毗邻的复杂性,稍有误差,就会损伤脊髓、椎动脉和神经根,因此,手术操作严格遵守三个要点,是致关重要的。手术要求严格掌握术前CT测定的进钉点位置,在C臂X线机或摄片监视下,用颈椎专用器械高速电钻,钻一个较大的管孔,可直接暴露椎弓根管入口,C3~C6进钉角度与矢状线呈40°~45°,C3~C6进钉方向应该与椎体的上终板保持平行,以免螺钉穿破上终板进入椎间盘,C7进钉角度与矢状线为30°~40°,C6~C7向尾端倾斜0~10°范围,深度以25 mm较为安全。 颈椎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操作相对安全,尤其是在椎板切除减压时,可以在直视[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比较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腹膜后肿瘤病理与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