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椎弓根置钉技巧探讨 附62 例报告

记,用咬骨钳咬除增生骨组织(必要时可咬至椎弓根轮廓出现)。再用椎弓根定位器定位,用手钻内外、稳健的45°来回旋转,进针方向平行于椎体终板与后缘垂直,并向中线倾斜10°~15°,作到沿椎弓根中轴进入。在旋转用力向下锥孔时,因是在椎弓根的松质骨中进行,其阻力并不大。如遇到硬度大阻力高很快有脱空感,说明可能半路上穿出椎弓根的壁,该孔道失败,要立即停止然后重新确定位置或角度。钻入深度为30 mm,拔出手钻见血涌出较快,是钻孔成功的象征。用克氏针平头插入孔内顺孔壁向下触探,若孔壁和孔底都是硬的骨质,说明椎弓根钉道钻孔正确,可做置钉用;如所钻孔出血少,探测的孔壁为软性的,说明该孔钻的不成功,重新调整钻孔点或者角度。

    1.2.6  正反螺纹钉角度螺栓的选择  对角度螺栓的选择是:爆裂骨折T12~L1~2为6°+6°角度螺栓组合,L2~5为12°+12°螺栓组合。每钻好一个钉道探测正确即上置椎弓根螺钉。

    2  结    果

    在2002~2003年期间,手术中一次钻孔成功率在60%以上,有的一个钉道要钻2~3次才成功。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一次性钻孔成功率在90%以上。手术后2~3 d病情稳定后送放射科摄正侧位X线片,示椎弓根钉全部在椎体内,达椎体前后径的80%,位于椎体上下径的上中1/3,椎弓根钉无一例穿出椎体外。脊柱生理曲度正常,无后凸、变形,椎体恢复成解剖形态。恢复率80%~90%,本组占80%,恢复率90%~100%,本组占20%。2004年后有床边小X线机,钉棒上好后即刻摄片,对不理想的即时调整,使椎体形态和椎管的容积及脊柱胸腰段曲度的恢复率基本达100%。手术快捷,1~1.5 h即可完成。手术后8~12 d,切口无炎症即可出院。此手术不需输血,住院时间短,大大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手术后4~6个月X线复查伤椎骨性愈合情况,除外地患者,余均经1~2年来院复查,自述伤椎无酸痛活动与劳动不受影响(特别是中年人),伤者和亲人都满意。

    3  讨    论

    3.1  椎弓根是椎体的力核  每个椎体有两个椎弓根,即椎板所形成的拱形结构,两端的支点,通过其前方的椎体相连接并在椎弓根的上下分别发育出上下关节突,与上下相连的椎体连接。椎弓根为皮质骨围成的骨性结构,其中充满松质骨,沟通了脊柱的前柱和后柱,因此,椎弓根被称为椎体上的力核。自从Denis1983年对脊柱提出三柱论之后,人们对脊柱骨折,特别是椎体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找到了重新思考手术治疗的新方法和手段。抛弃了传统的脊柱钢板、鲁氏棒和哈氏棒等方法,椎弓根钉相继问世并发展了椎弓根钉系列的固定系统,椎弓根钉的应用使传统手术中不尽人意的地方彻底得到解决。它很好地解决了脊柱骨折的三个恢复和坚强固定的问题。为防止脊髓二次损伤和术后的护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无褥疮发生。作者认为椎弓根置钉治疗脊柱骨折是脊柱骨折内固定发展的里程碑。

    3.2  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几个问题的思考

    3.2.1  采用椎弓根置钉方法比传统方法提高手术速度  传统的手术程序是:a)首先暴露出受伤椎体及上下椎体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充分暴露6个椎弓根;b)椎弓根定点处先用锥子锥口,再用克氏针平头向内锤打,依此方法完成上下两个椎弓根4个孔克氏针插入。C臂机检测,并在探测证实孔道不偏移后,再钻孔及克氏针探测,确定后骨蜡封口,待4个孔都钻好,再一个个找孔,插上克氏针,C臂机检测,有时孔道偏移,要反复锥孔、放克氏针C臂机检测等等,造成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作者考虑到在椎弓根显露时,两侧椎弓根不要同时都暴露出来,先显露一侧,椎弓根的定点在科学认证后,做到暴露一个置钉一个,通过这样方法免除过多重复动作,由于椎弓根钉的植入,还能有效阻止椎弓根因锥孔而大量出血。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特别是对一个急诊手术或者血压不好的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经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
    椎弓根置钉技巧探讨 附62 例报告 
    微创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解剖学进展
    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
    DRFS椎弓根系统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
    颈椎椎弓裂
    微创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解剖学进展
    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
    DRFS椎弓根系统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
    胸腰段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