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骨科论文 >> 正文  

腓肠肌瓣移位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6例体会

   【关键词】  胫骨慢性骨髓炎

    我院2001年以来,采用腓肠肌瓣移位术治疗胫骨上段慢性骨髓炎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3~35岁,平均23岁。病程9个月~8年。病灶范围1.5cm×5cm~2.5cm×9cm,本次治疗前曾接受1次手术1例,2次手术2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病灶清除术后骨腔的情况设计肌瓣。自窝横线中点向远侧作纵行切开皮肤达小腿中部,再斜向下外前,显露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并保护。在其内侧切开深筋膜,钝性分开腓肠肌两个头,在远侧肌腱结合部从腱膜上分开内侧头,直达腓肠肌血管蒂水平[1] 。在肌肉和筋膜间分开一隧道直到胫骨的病灶处,在皮桥下切开筋膜,使转移后的肌肉组织填充骨腔[2] ,再将移位后的肌缘缝合于内缘。检查肌瓣血运无障碍,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然后行石膏固定下肢[2] 。

    1.3 结果 全部病人在病灶清除后均采用腓肠肌及皮片移植治疗,一次填塞骨腔、封闭创面。5例创口一期愈合,1例浅表感染于2周后愈合,3例随访3年,未见复发。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X线片可见硬化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患肢功能无明显影响。

    2 讨  论

    皮肤窦道瘢痕要彻底切除,软组织缺损部以肌瓣充填覆盖,表面行皮片移植,争取创口一期愈合。骨病灶清除要彻底,处理后骨槽的上下端要达正常骨质,骨槽的横径一般以1.5~2.0cm为宜。过大将影响骨的强度,过小则影响肌瓣血运且不易填满死腔。彻底清除腔内的肉芽组织,在骨槽的一侧骨缘钻孔,将肌膜固定于骨缘以防脱出。对死骨、硬化骨壁以骨刀、刮匙切刮出新鲜骨面,将骨槽的肌瓣侧修成斜形,以  免肌瓣受压[3] 。尽量多保留肌瓣基底部的血管分支,以保证翻转后的肌瓣有足够的血供。切取的肌瓣要足够大,要求翻转后的肌瓣能填满死腔而不留空隙,填满后,缝合固定,且无任何张力。

    治疗胫骨上段慢性骨髓炎,可一期消灭死腔,闭合创面。病程较长、病变广泛的胫骨上段慢性骨髓炎,尤其是做过多次手术者,常有窦道和广泛的不稳定瘢痕。通过一般的清创治疗,创口不易闭合,骨髓炎也难以治愈。腓肠肌内侧部有来自胫后动脉的血管分支供应 [4] ,将肌瓣向远侧翻转有足够的长度,也允许彻底切除不稳定瘢痕,便于一期修复[4] 。由于感染破坏、死骨形成造成的骨腔,其周围多为血运不良的硬化骨,因而应用抗生素难以奏效。腔内的肉芽组织等又为病菌的存在和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骨髓炎复发病理基础。而用肌瓣填塞死腔,使局部血液灌注增加,氧张力提高,使局部释放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吞噬细胞的功能充分发挥,增加了机体的抗感染能力。由于血供的改善,使硬化骨得到充分的营养,有利于组织的修复。

    肌皮瓣含有较厚的肌肉组织,缓冲作用强,有良好的补垫作用,适宜修复。术后复发少,肌肉层能减少或避免皮下组织与深层结构的粘连,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时述山,胥少汀.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转位临床应用4例报告[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5,1:250.

  [2] 时述山,胥少汀.用比目鱼肌瓣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6,2:98.

  [3] 胥少汀,时述山.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的局部转移[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4,9:62.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99.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软
    抗生素颗粒骨置入加肌瓣填塞治疗胫骨骨
    逆行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
    抗生素颗粒骨置入加肌瓣填塞治疗胫骨骨
    逆行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
    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中NOS神经元的发育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髌前软组
    腓肠神经血管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
    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
    吻合腓肠外侧血管的髂骨瓣移植修复小腿
    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