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周创面

行岛状皮瓣:以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õ窝中点连线为轴线,外踝上5~7 cm处为旋转点,皮瓣位于轴线两侧,根据创面皮肤缺损情况在小腿中、远段设计皮瓣。b)隐神经²大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以内踝前缘与股骨内上髁连线为轴线,内踝上3~5 cm处为旋转点,皮瓣位于轴线两侧,根据创面皮肤缺损情况在小腿中、远段设计皮瓣。

    1.2.2  皮瓣的切取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为例。先行受区清创(见图1),如果合并骨折先处理骨折,碘伏无菌纱暂时包扎。依创面在小腿设计好皮瓣(见图2),先横行切开皮瓣近端皮缘约4 cm,在皮下找到小隐静脉,以此为标志,在其附近找到腓肠神经,提起神经使其有一定张力。在远端皮下触及神经走向,调节皮瓣位置,保证其位于神经血管束两侧,切开皮瓣与旋转点之间的皮肤,真皮下向两侧分离并牵开,即可见神经及小隐静脉走行。再切开皮瓣周缘,皮下与深筋膜缝合数针防止血管网与皮瓣分离。近端切断、结扎小隐静脉,切断腓肠神经,由深筋膜下向远端逆行掀起皮瓣,蒂部切取以神经为中心,左右保留宽约2 cm深筋膜,至旋转点后无张力下通过皮下隧道或开放隧道转移到受区,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好后,皮瓣与受区创缘疏松缝合,皮瓣下常规放引流条。供区取全厚或中厚皮片打包植皮,面积小的可直接拉拢缝合。

    2  结    果

    术后13 例皮瓣,11 例全部成活;1 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1 例大部分坏死,患者拒绝再手术。随访5~1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外形满意,颜色接近正常,踝关节活动正常,患者对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见图3)。供区植皮全部成活,外形满意。

    3  讨    论

    3.1  应用解剖  Masquelet等[1]于1992年首先报道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学研究,解剖发现每一条皮神经均具有一条血管轴,在其营养神经的同时也营养相应区域的皮肤,基于此在临床上设计了以皮神经为标记,以其营养血管轴为滋养动脉的皮瓣并取得了成功。钟世镇[2]等的进一步研究显示:皮神经干的血供是多元性、节段状分布,形成纵向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网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营养血管轴,营养皮神经的同时也发出分支到皮神经邻近的皮肤营养皮肤,并且与邻近的皮肤血管网有丰富的吻合交通。以上研究为切取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了解剖依据。皮神经营养血管网在皮下接受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肌间隙(隔)穿支、直接皮支,同时这些穿支也营养皮肤与皮下,利用深部血管的穿支,到皮神经营养血管网,继而到相应皮肤与皮下,为切取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了解剖依据。

    腓肠外侧神经于õ窝内起自腓总神经后延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降,穿出õ筋膜后走行于小腿后外侧部浅筋膜,大部分(82.9%)逐渐向中间靠拢。腓肠内侧神经由胫神经发出,伴小隐静脉在浅筋膜深部下降,走行于腓肠肌两头之间沟内(71.3%)或肌内(28.7%),约在小腿中部与腓肠神经交通支汇合成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神经和(或)腓肠外侧神经单独组成非吻合型占46.9%,由腓肠内侧神经和腓肠外侧神经共同组成双腓肠神经占9.4%。浅出深筋膜后伴小隐静脉向外下方行至足外侧,沿途发出2~3分支,布于小腿后外侧下半或下1/3。腓肠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腓肠浅动脉(õ窝中间皮动脉)和穿动脉,中上段主要为腓肠浅动脉提供血供,中下段主要由穿动脉提供血供,而穿动脉则来源于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和胫后动脉肌皮支,在外踝上6.5~7.0 cm处有恒定穿支,可在此设计逆行皮瓣旋转点。

    隐神经发自股神经,在股下部穿内收肌管后下行至缝匠肌与股薄肌间,多以单股形式浅出深筋膜,一直位于皮下组织,至小腿下1/3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延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外一支经踝前下降至足内侧缘;在小腿上1/3和中1/3,隐神经位于大隐静脉后方;小腿下1/3则位于大隐静脉前方。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上段主要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17例小腿交叉皮瓣移植术术后护理
    小腿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组织缺
    含股外侧皮神经的带蒂皮瓣修复手掌皮肤
    小腿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
    小腿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小腿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
    小腿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
    一期减压骨折固定植皮治疗小腿筋膜室综
    左小腿严重烧灼伤完全离断再植成功
    小腿筋膜腔高压症 胫前综合症 6例临床
    1例甲亢风心病并发左小腿坏疽的围手术
    1例双小腿交腿转移皮瓣的护理体会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