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6542穴位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


654-2穴位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 摘要  目的:观察654-2穴位封闭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20例采用654-2穴位封闭,对照组18例采用胃复安肌注治疗。结果:治疗组中风后呃逆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采用654-2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呃逆是中风后常见症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尤其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单用西药疗效欠佳。近年来我们采用654-2内关穴封闭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与标准  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经CT或MRI证实。发病后2~10天出现呃逆,其中4d内出现者15例,4d后出现者23例。男22例,女16例,脑出血15例,脑梗塞21例,蛛网蟆下腔出血1例。全部病人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剔除衰竭危重病人。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按常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治疗改善微循环,活化细胞及抗感染,脱水、对症治疗。 治疗组予654-210MG/天双侧内关穴封闭,每日一次,对照组予胃复安10MG肌注,每日1~2次。4天后观察疗效。1.3  疗效评定  治愈:4天内呃逆症状完全消失,不再复发。好转:4天内呃逆症状明显减轻,发用次数减少。无效:4天内呃逆无改善。2  结果    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治疗组  20  15  4   1  19对照组 18   11  3   4   1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P<0.05。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一种膈肌突然收缩引起的原始胃肠反射,其反射弧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和膈神经,中枢在脑桥。在胃粘膜受到刺激后,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达到膈神经,使膈肌强烈的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故在此反射弧的病变均可发生呃逆。  中风常伴有顽固性呃逆,发生机制可能是卒中时发生弥漫性脑损伤刺激了呃逆的反射中枢。治疗较困难,呃逆的出现常提示预后较差。呃逆的反射中枢是位于第3~5颈髓节段。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及第6~12胸交感神经约向心纤维,传出神经是膈神经和支配声门及呼吸转动肌的离心纤维。有资料显示:①认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呃逆,在病初就出现者,主要见于延髓附近病变,如延髓外侧综合征、脑干出血、脑室出血和小脑出血等。其它部位的脑血管疾病,当晚期延髓功能受累时也可发生,本组CT检查延髓附近病变,另外国内曾有报道;②顽固性呃逆与低钙血症有关。钙离子具有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低钙时,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的应激性增高,即阈值降低,而脑卒中病人进食少和长时间卧床,导致胃排空减弱和胃液潴留,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上述阈值降低和强刺激也可导致顽固性呃逆。脑卒中患者继发低钙血症的原因:①甘露醇和/或速尿约常规大剂量应用,抑制钙的重吸收;②糖皮质激素的屡用致钙、磷排泄增加;③进食少等  。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呃逆,乃病后体虚,正气亏虚,肝气偏盛,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卒中伴发呃逆多见于年龄大,病情严重,元气虚弱之人。祖国医学责之于各种原因使胃气上逆所致。此证可单独发病,也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景岳全书·呃逆》篇有“实呃不难治,而唯元气败竭乃最危之候”之说。故卒中病并发呃逆则是病势转向严重的一种表现。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镇痛等作用。近期有报道,针刺内关可使原先关闭的幽门开放,开放的幽门关闭,呈双相效应,此进一步为经穴——内脏相关理论提供有力证据,揭示内关对胃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参考文献1.李战辉,赖国周.脑卒中顽固性呃逆与低钙血症关系的探讨.新医学,1998;29(10):529~5302.毛进军.急重证活用攻下法.四川中医,2001;19(1):21~22  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阿米巴痢疾154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42例临床分析
    细辛敷脐治疗复发性口疮54例
    针刺配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
    虎潜丸配合骶管冲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地锦草合剂足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5例临
    缩泉丸合桂枝汤加耳压治疗小儿遗尿症6
    中西医结合诊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42例
    甲状腺结节142例临床分析
    简述线粒体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对携带线
    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
    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学治疗晚期非小细胞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