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34例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支架;脑保护装置;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34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进行了支架植入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符合NASCET的纳入标准,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50~79岁,平均 68.3岁。22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为严重不能缓解的头晕,8例为陈旧性脑梗死,但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伴有高血压病者25例,高血脂者9例,糖尿病者10例。

    1.2  手术方法:术前3~5d给予氯吡格雷75mg,1次/d,加用阿斯匹林300mg,1次/d抗血小板治疗。术中行无创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护。均采用局部麻醉,右侧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置8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以防术中血栓形成。5Fpigtail导管行主动脉弓上造影,5F Vertebral导管行颈动脉、锁骨下或椎动脉造影,评估选影结果,确认所要进行治疗的血管是病人临床症状的责任血管;利用同狭窄部位血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靠近狭窄部位的8mm钢珠作为标尺测量病变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直径。撤出造影管,将8F导引导管在导丝辅助下超选择放入患侧颈总劲脉内。在Roadmap下将Angioguard脑保护装置通过血管狭窄部位到达远端正常血管内,至少距离血管病变4cm处释放脑保护装置,沿脑保护装置微导丝置入比远端血管直径小的Amii球囊进行预扩张,若狭窄部位能通过支架则不行预扩,然后撤出球囊,沿微导丝置入比血管直径长大1mm的自膨胀支架,要求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并覆盖狭窄两端,如支架释放仍存在较明显的动脉狭窄,则选取合适球囊行后扩张,使支架能充分扩张到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接近,最后通过回收鞘回收脑保护装置。

    术后监护24小时,观测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监测心率和血压,要求控制血压在术前监测范围。术后继续口服6个月肠溶阿司匹林300mg/天,4周氯吡格雷75mg/天。

    2  结果

    2.1  颈总动脉分叉部狭窄并延伸到颈内动脉26例,另8例狭窄主要位于近端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超过70%,其中有10例病人超过90%,平均狭窄程度(83+16)%,狭窄段血管长度为1.9~4.1cm。10例狭窄程度超过90%病人,考虑脑保护装置通过困难先选取小于血管内径的Amii球囊行预扩张,其余患者均直接植入保护伞后进行了支架植入。支架植入到位情况满意,有4例病人因颈动脉狭窄位置高而将脑保护装置放置在预内动脉岩骨段水平,其余病人均将脑保护装置入置于颅外段,30例病人支架植入后发现狭窄改善不满意而行后扩张,残余狭窄率均小于30%,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83±16)%降低至(15±8)%。病人原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操作技术失败。

    2.2  本组病人无手术期死亡及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27例病人在预动脉分叉处扩张时(不论是预扩还是后扩),出现心率减慢,16例出现血压下降,经咳嗽或注射阿托品及多巴胺后好转,5例术后以多巴胺维持血压超过24小时,随后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至停用药物,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所有病人均行临床及彩色B型超声随访,18例病人行DSA复查,随访最长时间18月。5例支架植入后3月发现支架有不同程度狭窄,但狭窄率未超过50%,支架内光滑,考虑有血管内皮形成,因病人未出现脑部缺血症状,故未行进一步处理。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它在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约占60%[1],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动脉支架植入手术2种,CEA在国外已风行多年,但在国内主要在较大的医院内开展,有一定的创伤和危险性,且有一定的手术禁忌症。2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硅凝胶植入物辐照灭菌后组织相容性和致
    点状植入植皮法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一例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硅胶假体胸大肌下植入隆乳术若干问题探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植入前胚胎细胞中的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胚胎植入前性别诊断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抗凝的护理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
    自制尿道支架管在尿道内切开术中的应用
    肾造瘘支架管在离断性肾盂成形术中的应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置入支架术与球囊扩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