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正文  

超排卵刺激后血浆及卵泡液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

孟涛 儿玉英也 田中俊诚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细胞信息载体,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但NO在人围排卵期的生理作用,目前资料尚少。本研究对人超排卵刺激后卵泡液及血液中的NO进行测定,探讨NO在排卵中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机理中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卵泡液及血液取自1996年5月至1997年1月在日本国秋田大学医学部妇产科住院的27例(6例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余为其他原因不孕)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志愿者,年龄28~35岁[平均(32.5±3.3)岁]。其中7例发生OHSS(5例为多囊卵巢综合征),OHSS的判定标准见参考文献[1],重度2例、中度4例、轻度1例。
  2.方法:(1)超促排卵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促卵泡激素/hCG长方案或短方案。(2)血标本采集:在hCG(10 000 U)注射日的注射前、采卵日、发生OHSS第1日、第10日、第20日分别采肘静脉血,分离血清待测激素、分离血浆待测NO。(3)卵泡液的采集:在注射hCG 36小时后采卵,计数回收的卵细胞,用于培养。其中每例患者取直径>10 mm的卵泡2~3个,分别穿刺取卵泡液,取出卵细胞,记录卵泡液量后离心,取上清测定。(4)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激素水平的测定:卵泡液及血浆NO采用Misko等[2]的方法;卵泡液IL-1β采用酶联免疫法;雌二醇(E2)及孕酮(P)采用放射免疫法。
  3.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用t检验、直线回归分析及F检验。
  二、结果
  1.卵泡液NO及激素水平:共测定60个液量>1.5 ml的卵泡(平均每例2.2个)。60个卵泡液NO、IL-1β、E2、P分别为(50.8±7.9)μmol/L、(131.5±60.6)ng/L、(7.8±0.6)μmol/L、(27.9±0.8)nmol/L。成熟与不成熟卵泡间,除卵泡液量、P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
  2.卵泡液NO与IL-1β、血清E2的相关性:卵泡液NO与IL-1β呈正相关(P<0.01);27例患者共取卵细胞159个(采卵数)用于培养,hCG注射日血清E2为(8.2±0.7)μmol/L、P为(46.4±11.2)nmol/L、卵泡液NO与血清E2及采卵数呈正相关(P<0.05,P<0.01)。
  3.OHSS患者卵泡液及血浆NO水平:无OHSS 者20例,共穿刺104个卵泡(实际测定40个),卵泡液NO为(53.6±2.3)μmol/L;发生OHSS者7例,共穿刺55个卵泡(实际测定20个),卵泡液NO水平为(101.8±16.6)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血浆NO水平在无OHSS的20例,于hCG注射日为(39.0±5.3)μmol/L、采卵日为(43.7±4.9)μmol/L;发生OHSS的7例,于hCG注射日为(57.9±5.9)μmol/L、采卵日为(69.8±7.4)μmol/L,发病第1日、第10日、第20日为(83.8±5.9)、(70.7±8.1)、(63.9±2.0)μmol/L;发生OHSS者较未发生OHSS者血浆NO水平升高,在hCG注射日及采卵日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OHSS病情好转其血浆NO水平下降,发病第1日最高,发病第10日已降低,发病第20日与发病第1日相比显著下降(P<0.01)。
  三、讨论
  卵巢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促性腺激素作用下,进入卵泡成熟和排卵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出现于卵泡内,维持卵泡发育并参与排卵[3]。而NO是具有多项生物学活性的因子,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发挥活性[4]。本结果显示,超促排卵后卵泡内有较高水平的NO,并与卵泡内IL-1β呈正相关。推测,卵泡内的NO可能参与维持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排卵。OHSS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与多卵泡发育、高hCG持续刺激、卵巢内产生一些生理活性物质有关[5]。本研究表明,OHSS的发生可能与超促排卵刺激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调经助孕汤治疗无排卵不孕症
    促排卵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
    即时促排卵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
    来曲唑与克氯米芬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
    复方益母片 克罗米酚联合治疗排卵障碍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的
    重组人促卵泡刺激素 促排卵 卵泡生长速
    来曲唑与克罗米芬促排卵效果比较
    阴道B型超声引导下促排卵前后卵泡穿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