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中药炒炭质量控制

钱云川

提要 结合实践介绍了炒炭前注意“净选分档”;炒炭过程注意火候“先武后文”;操作手法“先慢后快”;控制炒至程度“适中”;出锅迅速“焖熄浓烟”;成品防止吸附吸潮等全程质量控制经验,以确保炒炭饮片质量。
关键词 炒炭; 火候; 操作;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3-0218-01

  中药制炭之目的,是根据中医临床处方所需,对相关药物依法炮制后,使之产生大量炭色素,增强药物吸附、收敛的功能和增加止血、止痢、止泻、止带等作用。并改变某些药物的性能,降低毒副作用,扩大用药范围,促进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发挥最佳疗效。
  《中国药典》(1995年版Ⅰ部)以“存性”“防止灰化”为制炭质量标准。制炭方法分“炒炭”与“煅炭”两法,煅炭以“焖煅至透”为度;炒炭则以“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为度[1],但无量化指标规范具体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仅凭操作者感官直觉和主观印象掌握“存性”标准。因火候、技术经验、环境条件及饮片规格、质地、干燥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以致炮制成品往往出现因人而异、因院而异或因地区而异现象。陈嘉谟《本草蒙筌》中指出:“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充分说明炮制操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笔者根据实践总结点滴经验,并就炒炭(专述炒法)质量控制要点略陈管见。

1 注意炒炭生片的炒前净选

  为了确保炒炭成品的质量,首先要求炒炭中药的生片切制要均匀。不宜太薄,薄则炒之易碎;亦不宜太厚,厚则炒之难透。一般块粒根类饮片3~6 mm厚为宜;茎、藤、草类药段长9~15 mm为宜。大小、粗细、厚薄先分档;去掉半薄半厚或不匀的“顶角”片;筛去泥沙与粉末;干燥度要一致,虫蛀、泛油、霉变的饮片绝不可供炒炭用。力求待炒生片均匀、纯净、无杂,把好全程质控第一关。

2 注意控制火候掌握温度

  控制火候,首先要随时了解锅内温度是否适宜,然后加以相应调节和控制。炒锅(一般用30~45°斜锅)有铁质锅与钢质锅等传热快慢之不同,炉灶有拉风灶、鼓风灶、煤气灶、电热灶之区别;燃料采用木(硬)柴、草(软)柴与煤火、炭火等之所异,故判别火候则根据温度高低区分为三级:即“小火”,通常又称“文火”(温度90~100°);“中火”,或称之为“中等火候”(100~110°);“大火”,通常又称“武火”(温度110°以上)。《炮制规范》规定炒炭用“武火”[2],并非生搬硬套不变通,应根据药用部位及其质地、厚薄、大小、粗细之不同,灵活选择掌握火候大小,随机变通控制温度。炒炭火候顺序过程是:大火→中火→小火→熄火。生品初入锅时火力为大火(武火),炒至冒浓烟而火星增多时,即改为“中火”,再炒至表面呈棕黑色或近焦黑色时,即改为“文火”,至近出锅时即退(熄)火。总之炒炭控制火候的关键在于先用“武火”,后用“中火”而最后用“文火”。

3 注意工艺操作控制炒炭程度:

  备炒药物经净选处理后,待锅内温度适宜时,先采用麸皮或药物粉末“试锅”,当“试锅”物入锅内快速焦化起烟,即铲去“试锅”物,清洁锅底,倒入生片翻炒。每次入锅量以锅容量30%~50%为宜,过多则难以翻炒均匀。手法要熟练,炒速宜先慢后快,在火候相应先急后缓配合下,炒速宜根据温度与锅内药物不同和色泽的变化程度逐渐由慢转快。至近出锅时,炒速尤应加急,及时洒水灭火星并退火降温,做好出锅准备,随时抽检观察内外色泽、气味,至外表焦黑色或棕黑色(品种不同),内部焦黄色或棕褐色而气味尚存(焦香)时,即为“适中”程度。此时为了控制药物不再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乳香等含挥发油树脂类中药炮制方法改进
    中药蜜丸质量控制要点探讨
    谈中药捣碎方法运用
    中药制剂中含砷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补肾健脾中药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 
    提高中药注射液质量的几点经验
    中药硬胶囊剂内容物质量控制实验
    机切中药饮片的药材水处理方法介绍
    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药治疗中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86例
    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关系
    中药治疗宫外孕45例疗效观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