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三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三踝骨折手术内固定的顺序。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1997~2006年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结果 53 例得到随访,优良率92.4%。结论 三踝骨折内外侧两个切口即可很好显露,内固定顺序为内踝、后踝、外踝,最后固定下胫腓联合,具有切实可靠的疗效,同时易操作、易暴露、易掌握。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内固定

  三踝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重的一种,手术内固定治疗目前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恢复踝穴的稳定性是学者们的一致观点[1]。合理的内固定顺序,对简化手术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分析我科1997~2006年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并下胫腓分离53 例,探讨手术治疗中三踝骨折的复位顺序,以及下胫腓分离的合理固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 例中,男37 例,女16 例;年龄21~59 岁,平均38.7 岁。按DanisWeber分类法,A型9 例,B型29 例,C型15 例,本组病例均摄片检查后确诊,均在伤后5 d消肿后手术。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踝套给予临时保护,预防旋转,并抬高患肢便于消肿,术前用1.5/1 000的新洁尔灭泡足两次,30 min/次。

  2  手术方法

  单侧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气囊止血带,手术切开复位按照内踝、后踝、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的顺序固定三踝骨折。自内踝尖上6 cm沿胫骨内后缘下行到内踝尖弯向前,止于内踝前下,预防损伤大隐静脉,沿内踝骨折线向后剥离直达后踝骨折线;向前剥离显露踝穴内上角及胫骨下端前内侧面,先将内踝解剖复位,布钳临时固定,用1枚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复位,用复位钳临时固定,平行于关节面,自前向后拧入1~2枚直径3.5 mm的松质骨螺钉固定,再作外踝外侧直切口,止于外踝前下缘,以显露下胫腓前联合、外踝及腓骨下段。用预弯后的1/3管状钢板固定,如骨折线方向在额状位,可先从矢状线垂直于骨折线置1枚皮质骨螺丝钉;下胫腓分离采用平行于胫骨下端关节面,在水平面向前倾斜30°,以1枚直径3.5 mm松质骨螺丝钉贯穿两层腓骨及1层胫骨骨皮质固定,踝关节背伸95°位,加压固定。

  3  结    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平均1年,根据Baird等[2]疗效评定标准,优42 例,良7 例,可4 例,差0 例,优良率92.4%。其中发生浅层感染2 例,经换药二期愈合,未影响骨折愈合;下胫腓联合固定无螺钉松动,有断钉3 例,断钉没有影响踝关节功能。

  4  讨    论

  三踝骨折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手术入路和固定顺序,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位置关系,恢复踝关节的功能,这一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对于难以暴露的后踝骨折,更是百家争鸣;同时对下胫腓分离的处理也存在有较大的分岐。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手术的质量和治疗效果。

  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固定顺序,对于简化手术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三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应为内踝、后踝、外踝,最后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

  4.1  内踝复位固定  在三踝骨折中应首先固定内踝,内踝是胫骨下端的一部分,是骨性一体结构,属于稳定结构,不是关节及韧带结构,不存在微动,它也不依外踝、后踝或下胫腓联合为标尺或依托来对位,所以首先给予解剖复位,骨性坚强固定。同时,内踝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也为后踝及下胫腓联合进一步固定提供标尺和依托。在复位固定内踝时,主要预防内踝骨折的并发症,即骨折不愈合,其不愈合率为3.9%~15%[3]。内踝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有骨折断端间软组织的嵌入、复位不良、骨折断端分离。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内踝骨折、骨折断端骨膜多向断端内翻,它也是引起内踝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且同时影响内踝的解剖复位,术中应将断端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胫骨髁骨折的手术治疗
    股骨远端疲劳骨折误诊教训
    Colles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临床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早期后路环状减压
    Dick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误分析
    温贤成副教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经验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
    经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21例
    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
    尺骨鹰嘴骨折合并肘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治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及
    移位性踝关节骨折延迟性手术的术式选择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