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关键词】  骨折


      肱骨髁间骨折属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多为粉碎性,移位明显,关节面完整性受破坏,手法整复等非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对位,肘关节长时间固定容易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关节活动。开放复位内固定能使骨折端获得牢固固定、提供早期功能锻炼,从而使术后肘关节功能大大改善。自2001年6月至2005年8月,本院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1例。本文回顾性研究所有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探讨该技术的临床疗效及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3~78岁,平均42岁。按照AO/ASIF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7例;合并尺神经损伤4例;7例为开放性骨折。根据Gustino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天,平均5天。

    1.2 手术方法:全身或臂丛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应用止血带;闭合骨折手术入路均采用肘后正中入路,开放性骨折则常规清创后根据创口大小和方向适当向远近端延长;常规显露尺神经并予以保护,尺骨鹰嘴用薄骨刀行尖端向下的V型截骨,将尺骨鹰嘴及肱三头肌止点翻向近端和尺侧,肘关节屈曲120°以上,显露肱骨远端、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

      用布巾钳复位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1.6mm克氏针由内向外临时固定,复位关节面骨折块后,用3.5mm空心螺钉由外向内稳固地固定为一个整体;然后用克氏针将其与肱骨干进行复位和临时固定,对于骨折远近端对合不佳、有骨缺损的患者,行截骨术以增加骨折端接触面积;同时,X线监测肱骨远端前倾角,直至前倾角恢复满意。首先根据肱骨小头的形状将一块3.5mm的重建钢板进行塑性,固定于肱骨远端的后外侧。然后采用重建钢板或1/3管形钢板固定于内侧骨脊上。双侧钢板尽量垂直放置,远端应用松质骨螺钉1~2枚,避免穿透鹰嘴窝及肱骨滑车、肱骨小头关节面。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将尺骨鹰嘴截骨块复位,双克氏针加“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

      骨折稳固固定后,术后24小时即开始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颈腕吊带间断使用。术后4周开始腕关节抗阻力功能锻炼。

    2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6个月。以骨折端连续骨痂形成或至少3侧骨皮质骨折线消失作为骨折愈合标准,本组21例中20例骨性愈合(图1),1例不愈合,该患者于术后10个月行二次植骨融合手术,最后一次随访时,骨折已愈合; 2例出现螺钉松动,均为老年患者(分别为67岁、78岁),其中1例骨折再移位、畸形愈合。创口感染3例,1例为闭合骨折、2例为开放骨折(IIIA、IIIB各1例);3例患者经再次清创、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愈合。异位骨化1例,因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予以处理。术后3例出现尺神经损伤症状,于术后2个月内均完全消失;4例术前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3例于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余1例因术中发现尺神经不完全断裂伤,最后一次随访时仍未完全恢复。

      根据最后一次随访结果,采用OTA(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评分标准评估其疗效,本组优9例,良8例,差4例,优良率为81%。

    3 讨论

    3.1 手术入路的选择:肱骨髁间骨折的常用显露方法包括鹰嘴截骨入路、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和游离肱三头肌腱远端两侧入路[1]。后两种入路由于关节内及前方显露欠充分,且术后断面渗出多、肿胀明显及粘连严重,近年来已逐渐被鹰嘴截骨入路所取代。鹰嘴截骨不但避免了上述缺陷,同时可提供稳固的固定,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和早期的功能锻炼。其中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是该技术的关键。但是,一些严重粉碎、有缺损或丧失正常复位标准的骨折(如C3型骨折),有时解剖复位非常困难甚至难以进行。笔者的经验是,对于干骺端有严重缺损或无法解剖复位的患者,强调对干骺端进行截骨短缩,以保证骨折端有足够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尺骨鹰嘴骨折合并肘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治
    尺骨延长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
    尺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复杂尺骨鹰嘴骨折
    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
    尺骨延长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
    尺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复杂尺骨鹰嘴骨折
    可吸收和金属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
    指骨钢板在尺骨冠状突骨折中的运用
    各型尺骨冠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