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正文  

高海拔地34年传染病趋势分析及对策


高海拔地34年传染病趋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1960~1993年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研究制定防病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  计免冷链期与预防接种期、计免冷链前期比较发病下降幅度增大,其平均发展速度为76.41%,平均递减速度为23.59%。且前两时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约占比例分别为78.51%、52.28%;第三时期肠道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明显上升,所占比例分别为59.25%、1.13%。肠道传染病占相当大比例,特别是痢疾、病毒性肝炎危害较重,性传播疾病中的淋病、梅毒死灰复燃。结论  该州应以科技振兴为先导,针对高海拔地带、少数民族聚居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对策,加强预防和监测力度。

    【关键词】  高海拔地;传染病;发病率;分析;对策

    本文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海拔地传染病进行趋势分析,为研究制定防病对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监测资料取源于四川省甘孜州历年综合疫情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局。

    1.2  统计方法  根据计划免疫冷链开展情况,将34年划分为年限不等的三个时期,即预防接种期(1960~1978)、计免冷链前期(1979~1988)、计免冷链期(1989~1993)。

    2  结果

    34年来,在规定报告的35种法定传染病中,该州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9种,计444172例,年均发病率2061.75/10万;死亡3007例,年均死亡13.96/10万,病死率0.68%。其中乙类传染病19种,计23690例,年均发病率1178.56/10万;死亡2705例,年均死亡率12.57/10万,病死率89.96/10万;丙类传染病10种,发病190270例,年均发病率883.19/10万,死亡302例,年均死亡率1.40/10万,病死率10.04%。

    2.1  各时期发病率、死亡率变化  依预防接种期年均发病率作为100,则计免冷藏链期呈大幅度下降,至计免冷藏链期下降64.81%;平均死亡率显著下降至61.83%。见表1。表1  全州各时期传染病发病情况

    2.2  各系统传染病发病动态  前两时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约占比例分别为78.51%、52.28%;第三时期肠道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明显上升,约占比例分别为59.25%、1.13%。见表2。表2  全州各时期各系统发病比较

    2.3  各时期主要传染病发病变化  34年来,法定传染病中钩虫、血吸虫、乙脑分别自1961年、1964年、1984年后未见病例报告,脊灰后5年已达到无病例发生,白喉已连续12年无病例报告。呼吸道传染病中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P<0.05)。年均发病率波动于0.03~54.10/10万之间,历年平均发病率364.67/10万。34年间3~4年一个流行高峰。但计免冷链的两期流行时间渐趋加长,强度减弱,峰位下降。流感历年平均发病率865.95/10万。34年中年均发病率波动于68.38~3446.00/10万之间。1963年发病最低,1975年发病最高。慢性传染病肺结核顺位上升。以1984~1993年报告计算平均发病率波动于21.89~100.78/10万之间,以1984年发病最低,1993年最高。但主要传染病痢疾顺位由第三位升至首位,历年平均发病率554.24/10万。34年中年均发病率波动于0.12~49.98/10万之间。以1987年最高,1968年最低。经游程检验[1]历年发病呈上升趋势(U=0.05>P>0.01)。性传播疾病中的淋病、梅毒死灰复燃,自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报告发病数增多,1988~1990年与1991~1993年比较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高海拔地区老
    我国高海拔地区人群微循环研究概况
    驻藏高海拔边防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对海拔2260m限制性慢性气管炎 肺气肿 
    高海拔地区38例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
    中度海拔地区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压患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