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脑电图双频谱指数预测七氟醚麻醉病人切皮体动反应的临床评价

谱分析开始应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关于脑电图双频谱分析对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国内外报道不多,而且通常没有合适的统计方法。1996年Warren D Smith〔1,2〕提出并论证了评价和比较具有不同单位或不同资料分布类型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统计方法——预测概率(PK)。目前用PK研究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对麻醉病人切皮体动反应的预测作用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试验用PK评价七氟醚吸入麻醉中双频谱指数(BI)对病人切皮体动反应的预测作用。

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成年病人29例,男17例,女12例,ASAⅠ~Ⅱ级,年龄24~56(42.0±8.9)岁,体重40±81(58.6±10.2)kg,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或病史,术前禁食8小时以上,不给术前药。
  麻醉与监测
  1.麻醉 诱导前行环甲膜穿刺气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2ml表面麻醉,麻醉诱导不用肌松剂,给异丙酚2mg/kg静注,病人入睡后面罩给氧并吸入4%~5%七氟醚,辅助通气15分钟以上,咽喉部充分表麻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接麻醉气体监测仪,不同病人七氟醚的维持浓度随机分为0.6MAC、1.0MAC、1.5MAC、2.0MAC四个不同水平维持15分钟以上切皮,观察病人的体动反应。
  2.一般监测 麻醉前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接惠普监测仪,持续监测动脉血压。麻醉中持续监测Ⅱ导联心电图,维持SaO2于95%~100%、ETCO2为4~4.7kPa。
3.脑电图监测 5个EEG电极按国际标准10~20双极电极安放法置于前额-乳突部位(FP1-P7,FP2-P8),无关电极置于前额中部,高频滤过50Hz,低频滤过2Hz,脑电图各指标用电子计算机收集并存盘,以供统计分析用。
  观察到的麻醉深度与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分级 临床上通常根据病人对某种刺激(如切皮刺激,言语命令刺激等)的反应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称为观察到的麻醉深度。本试验用切皮刺激将麻醉观察到的深度分为有体动反应和无体动反应两个水平。另外,根据各指标的数据特点将各种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如BI、95%SEF、BP、MAC等分为不同的级别。
  体动反应的定义 切皮后一分钟内肉眼可见的任意肌肉运动,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的收缩或屈曲,摇头但不包括皱眉、咳嗽、吞咽反应等。
  数据分析 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脑电图双频谱指数和95%边缘频率数据取麻醉前及切皮前1分钟数据用于统计分析。PK及其标准差的估计用Jackknife法(PKMACRO软件)计算:用t检验比较各监测指标PK与0.5有无显著性差别,由此判断各监测指标对切皮体动反应有无预测能力;PK的两两比较用配对资料Jackknife 法计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认为统计上有显著性差别。

结 果

  包含全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脑电图指标的29例病人,对切皮刺激有体动反应的共10例,无体动反应的共19例。不同MAC病人的体动反应情况见表1。
  切皮前BI、95%SEF与MAC及体动反应,各指标的预测概率PK及与0.5、MAC、BI的比较:MAC和BI预测概率最高,分别为0.903±0.054及0.858±0.070,与0.5比较P

表1 不同MAC病人的体动反应情况(例)


MAC 有体动反应组 无体动反应组 合计
0.6 5 0 5
1 4 5 9
1.5 1 8 9
2 0 6 6
合计 10 19 29

表2 各指标的预测概率PK及与0.5、MAC、BI的比较


指标 PK
(±s) 与0.5比较 与MAC比较 与BI比较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影响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因素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和脑电图评估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动态心电图分
    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心电图正常的胸痛
    动物致痫模型脑电图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
    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心电图的伪性改善
    心电图墓碑样ST段抬高与AMI早期左室重
    正常成人Qtmax QTmin在十二导心电图的
    冠心病32例心电图分析
    浅议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
    三个家庭19例人畜共患癫痫样抽搐的临床
    肺心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与发生机制
    多巴酚丁胺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