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正文  

免疫防龋的研究新进展

  被动免疫是直接应用特异性抗体以中和及对抗特异性致病菌的致病作用。由于可能避免主动免疫某些不能预料的副作用,如不会激发系统免疫反应,不会象系统运用防龋疫苗那样引起心脏交叉反应,因此易为人们所接受并日益受到关注。

  1.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从80年代末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证实运用多克隆抗体(简称多抗)和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被动免疫防龋的有效性。 michalek等(1987)首先尝试了用牛奶中的多抗免疫防龋研究。用变链菌4种血清型全菌抗原免疫奶牛,将获得含特异性抗变链菌抗体的牛奶喂养定菌鼠,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变链菌粘附水平、菌斑指数及龋齿活性均显著性降低。 loimaranta等(1997)研究也证实用变链菌和茸毛链球菌免疫的牛,其初乳中 igG能显著抑制变链菌及茸毛链球菌的葡萄糖代谢和胞外多糖的合成。

  日本学者则尝试用鸡蛋黄抗体( yIgG或 igY)被动免疫防龋。 otake等(1991)用灭活的变链菌免疫母鸡,将从鸡蛋黄中提取的 yIgG饲养定菌鼠,使鼠菌斑中变链菌数量显著降低,并有效地控制了龋齿的发生。 hamada等(1991)动物实验则显示,抗细胞结合型葡糖基转移酶( cAGTase)的 yIgG能有效地阻止致龋菌对大鼠牙面的粘附,抑制龋病的发生。 hatta等(1997)将在含蔗糖培养基上生长的变链菌免疫母鸡获得的 igY与10%蔗糖同时用于自愿受试者漱口,发现短时间内(4h)受试者唾液中变链菌占总链球菌百分率显著下降。

  单抗用于被动免疫具有高度探索性。自单抗技术诞生以来,已成功地用于解决许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生物学问题。用抗变链菌 pAc的单抗免疫实验动物和人类,能有效地抑制宿主口内固有变链菌的再粘附以及外源性变链菌在宿主口内的粘附与定殖。我们的研究(1997)也证实,抗茸毛链球菌表面蛋白 pAg的单抗能显著性抑制定菌大鼠口内茸毛链球菌的粘附,降低龋齿发生率。用单抗被动免疫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其具有长效作用,即尽管在牙面短期应用,其防龋作用却可持续2年左右。 ma等(1990)推测,这可能由于在口腔微生物间发生了菌群的生态转移,导致对变链菌粘附的抵抗性。

  关于被动免疫的防龋机制,目前推测单抗和多抗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菌表面的理化特性如电荷、表面自由能、疏水性等,在体内则可能起调理作用并对细菌的粘附产生影响。但 vanRaamsdonk等(1996)研究发现,单抗对变链菌表面特性的影响不及多抗,且体外研究表明,单抗作用于变链菌,不能象多抗那样刺激多形核白细胞对其吞噬和杀伤作用。

  另外,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各种新型疫苗免疫动物所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作被动免疫防龋,是近来免疫防龋的新趋势。 chia等(1993)用变链菌 gTase的含19个核苷酸片段 gTFC435~453与牛血清白蛋白连接免疫小鼠获得抗 gTF多肽的单抗,体外实验显示,能明显抑制 gTFC合成不溶性葡聚糖,并进一步抑制变链菌的蔗糖依赖性粘附。我们最近(1998)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变链菌 gTF-Ⅰ过度表达株,将其免疫奶牛,测得牛乳中含高水平的抗变链菌抗体。将该免疫牛奶用于自愿受试人群含漱,结果显示,牙舌面变链菌粘附水平显著下降。进一步证实了用多抗被动免疫的可行性。

  2.新型单抗: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外学者已开展将杂交瘤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制备新型单抗的研究,包括双特异性单抗、嵌合单抗、具有其他活性功能区的单抗及单域抗体等。这些新型单抗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克服原有单抗因其自身分子组成特点所致的某些缺陷与不足。其中单域抗体( single domain antibodies)具有抗体分子小,易于穿透组织,且抗原性弱的特点,很适宜人体内应用。其制备是通过从免疫动物的脾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 dNA或 mRNA,然后用 pCR技术对已重排的 vH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后的目的基因克隆至能分泌的表达性载体中,最后转入大肠杆菌,检测细菌培养上清便可分离纯化单域抗体。

  单域抗体使利用细菌来生产特异性抗原的小分子抗体成为可能,另外其制备简便,无需组织培养,获得的转化细菌比杂交瘤稳定。因此,对它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3.转基因植物:植物具有合成和组装各类抗体分子的能力,包括很小的抗原结合区或片段到整个抗体,甚至多价抗体。植物又具有经济,易于规模化的优点,因此为一理想的表达系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异性抗体分子整合至植物基因中,用转基因植物进行局部免疫治疗,是近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英国科学家 ma等(1995)将抗变链菌表面蛋白单抗的重链与轻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兔关节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免疫
    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左旋咪唑对氯胺酮麻醉家兔红细胞免疫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
    APA微囊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隔离效应
    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粒的制备及体外免疫学
    血浆置换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脑干损伤早期白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隐
    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鼻咽分泌物中多种呼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儿童接种乙型肝炎
    肝癌切除加免疫化疗对术后复发的影响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