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湖北省宜昌市3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周期性的论证

一、隐含周期的计算:由于序列时间长度为38年,因而取试验周期τ=2,3,……,19,S2τ计算值见表2。由表2可见τ=10时,S210=709.04达极大值,即隐含周期为10年。

表2 宜昌市38年钩体病隐含周期

τ 2 3 4 5 6 7 8 9 10
K 19 12 9 7 6 5 4 4 3
Aτ 12.71 3.71 -4.75 8.66 -1.38 -3.71 8.99 -15.22 -24.44
Bτ 0 -8.37 -3.86 -1.34 6.97 -4.08 -14.34 -13.73 10.57
Sτ 161.54 70.06 51.23 76.79 50.49 30.41 286.46 420.16 709.04
τ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K 3 3 2 2 2 2 2 2 2
Aτ -5.43 9.20 19.04 16.39 11.34 7.09 4.47 2.95 2.54
Bτ 22.18 15.90 9.10 -1.05 -5.87 -7.32 -7.37 -7.25 -7.53
Sτ 521.44 337.45 445.33 269.73 163.05 103.85 74.30 61.27 63.15

  二、检验S210是周期振动的极大值:因钩体病发病率方差σ2=1272.59,并将有关数据代入假设检验统计量公式计算:



根据表3界值,得J>J0.05=2.996,故P<0.05,拒绝“无周期振动”的假设,即可认为该发病率序列存在周期性。

表3 周期振动显著性检验界值

α 0.01 0.05 0.10 0.20 0.50
Jα 4.605 2.996 2.303 1.609 0.693

讨论
  用周期图法分析宜昌市钩体病发病规律,论证其发病具有周期性,周期为10年,这一结论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2,3]。据疫情资料,宜昌市自1960年开始有钩体病例报告,从1960~1997年共发病19 52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43/10万,其间共有4次流行高峰,每次高峰间隔大约为10年,由于人为有效措施,从70年代开始,每次流行高峰的峰值呈下降趋势。认清钩体病的周期性流行规律,有利于科学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能有效地控制疫情。

作者单位: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卫生防疫站

参考文献

1  戴胜利,童身以.周期图法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88,5∶45-46.
2  潘会明.宜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中国公共卫生,1986,5∶33.
3  何浙生,蒋建国,柴曼君.钩端螺旋体病.见: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17-330.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湖北株 E7基因逆转录
    湖北汉族人群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水平
    河北省石家庄等三市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
    中国湖北汉族重症肌无力与HLA
    一株新轮状病毒引起河北省石家庄市成人
    湖北省低疟区流行病学特点与疟疾监测方
    湖北省地道药材基地建设布局研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