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性护理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性护理

赵淑慧 潘秀贞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性护理。 方法  将10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预防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体位引流,翻身拍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空气等预防性护理方法。 结果  坠积性肺炎发生率预防组为4%,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 =4.45,P<0.05)。 结论  预防性护理可基本控制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  长期卧床 老年人 坠积性肺炎 预防 护理
     
  老年人常因全身衰竭合并严重疾病而长期卧床。长期卧床易患坠积性肺炎,这与老龄化的肺运动受限,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理出呼吸道,随重力流向肺底所致 [1] 。笔者根据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产生的原因,实行针对性护理,预防坠积性肺炎,获得良好效果。现将坠积性肺炎预防性护理的临床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月~2004年8月在老年护理院住院的长期卧床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卧床时间最长1279天,最短31天,平均248.87天。预防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60~96岁,平均76.41岁;其中脑梗死41例,脑出血2例,股骨骨折3例,心力衰竭3例,腰椎骨折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3~94岁,平均77.32岁;脑梗死40例,脑出血2例,阿尔茨海默病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营养不良1例,严重贫血合并褥疮1例,心力衰竭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住院期间对照组常规实施卧床患者基础护理;预防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1)体位引流:护士将患者床头摇高30°~50°,床头垫软枕,且半卧位与卧位经常变换,检查皮肤受压情况,这样不仅可预防褥疮发生,而且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体位引流有时比应用抗生素更重要。(2)翻身拍背: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久病体弱,咳嗽无力,护士应每2~3h翻身1次,每日拍背3~4次。翻身时避免推、拉,防止皮肤擦伤,必要时在骨隆突处垫气圈或棉圈。通过翻身改变患者体位,因重力作用发生改变,促使分泌物移动,使通气/灌注改善,增加氧运输 [2] 。拍背的方法是: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时,护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成杯状,手腕微屈呈150°角,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3~5min。通过拍背,使支气管、细支气管内痰液因振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气管到大气管,痰液随即咳出[3] 。(3)吸痰: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易潴留,吸痰是关键。吸痰的顺序是:先吸气管内的痰,然后再吸口腔或鼻腔内的分泌物,顺序不可颠倒。吸痰时一律用无菌镊夹取吸痰管吸痰。吸痰管尽可能插深,便于吸出深部痰液,螺旋向外抽出黏附在气管内侧的痰液。避免导管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而损伤气道黏膜,每次吸痰不超过10s,最多连续不超过2次。吸痰管1次1换。(4)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气管痉挛药。以上药液经过超声发生器薄膜的高频振荡,使液体成为细微雾滴,药液随患者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黏膜、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稀化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5)清洁空气:患者长期卧床及大、小便失禁是病房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一般每天自然通风2~3次,每次20~30min。每天用1∶20084消毒液擦地两次,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桌子,一桌一抹布。冬天限制人员出入。晨间护理时必须湿式扫床。(6)保暖:给卧床患者更换尿布、翻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长期应用预混型诺和灵30R人胰岛素治疗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如何合理选择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临床分析
    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大鼠移植肾长
    癌症及骨髓移植病儿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的
    长期生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
    恶性血液病41例长期生存的研究
    长期烫吸安钠咖对血中TSH FT3 FT4 C肽
    短期内检测FEV1预知肺功能是否长期减退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不同剂量及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长期反复短暂心肌缺血致猫冠状动脉侧支
    结缔组织病长期发热的诊断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