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之一,它直接影响起搏功能及心脏起搏器的
使用寿命。我们在临床应用心房按需起搏(AAI)型心脏起搏器的基础上[1,2],
对20例AAI起搏后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并与心室按需起搏(VVI)
患者进行了比较,旨在进一步了解阈值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其他起搏参数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AAI型心脏起搏术后患者28例,并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
阈值测定。其中4例因起搏程控功能限制不能进行多档次输出电压和脉宽的调试,
2例电极微脱位,2例失访,总计观察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7~77
(平均52.4±18.2)岁,病程0.25~27(平均7.8±6.2)年。并随机选取同期内安置的
10例VVI起搏患者作为对照,两组的年龄、性别、疾病组成及起搏器与电极类型
等与AAI组对照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2.起搏器及电极种类:20台起搏器分别为Biotronik公司的Neos02-UP 4台,
Trios02-UP2台;Medtronic公司的8423M 2台;8161、8413各1台;CPI公司的T6 2台;
Telectronic公司的158C 2台;Intermedics公司的Quantum253-19的2台;Pacesetter
公司的2040K 4台。20根起搏电极均为J型无螺旋的激素电极。

3.阈值测试方法:于起搏后(1、3、7、14、30、60、90、180天)不同时间进行
起搏阈值测定。阈值大小指标以脉冲能量微焦耳(μJ)表示,μJ=2×电压(V)2×脉宽
(ms)[3,4]。各患者用相应的起搏程控器测得起搏后不同时间里能引起心脏起搏的
最低脉冲电压与脉宽(其中6例用Vario功能测定),并用前述公式计算得当时的起搏阈值。


结 果

1.术中主要起搏参数:20例AAI起搏平均阈值0.63±0.18μJ,A波振幅2.1±0.3mV,
心房肌阻抗508±66,心内电图P-R段上抬幅度0.26±0.16mV。

2.AAI起搏后的阈值变化:本组20例起搏后阈值变化显示一定的规律性:7天时达
高峰(2.15±0.15μJ),2周后趋于平稳(1.70±0.16μJ),4周时已达稳定状态(1.44±0.18μJ),
与同期植入的10例VVI起搏后比较,除平均阈值略高0.2~0.8μJ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附图)。



附图 起搏后的阈值变化

3.起搏阈值与其它起搏参数的关系(附表):定起搏阈值以1μJ为界,将20例
分为低阈值组(14例)和高阈值组(6例)。从附表可见,两组间心肌阻抗和A波振幅
差异均无显著性,而心内电图的P-R段抬高幅度,在低阈值组达0.28±0.12mV,明
显高于高阈值组约0.17±0.10mV(P?.05)。进一步观察P-R段上抬的幅度与安置时
起搏阈值的关系,并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5186,P<0.05)。

附表 起搏阈值与其它起搏参数的关系

起搏参数 高阈值组
(6例) 低阈值组
(14例) P值
起搏阈值(μJ) 1.21±0.10 0.48±0.12 〈0.01
心房肌阻抗(Ω) 542±74 516±66 >0.05
A波振幅(mV) 2.0±0.2 2.1±0.3 >0.05
P-R段幅度(mV) 0.17±0.10 0.28±0.12 〈0.05

讨 论

起搏阈值是指能引起心肌稳定而有效除极的最小输出的电能量。心内膜电极植
入后早期,其局部接触的心内膜心肌组织发生的局部炎症、胶原组织增生及对电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左心房原发性恶性肿瘤1例
    病窦综合征转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对运动耐
    心房扑动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超声诊断胎儿右心房粘液瘤一例
    老年心房纤颤抗凝治疗进展
    Carto三维标测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患者的
    研究肺静脉前庭在犬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心房起搏的远期随访
    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除极向量与左室舒张功
    心房颤动时心室反应的昼夜分布节律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栓塞治疗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