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三联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76例疗效分析

李永平 李先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近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治疗脑梗死和降低其致残率成了目前临床上研究重要的课题。我院用复方丹参、血塞通、纳洛酮三药联用治疗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间发病在24~36小时内,经CT确诊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40例,女36例,年龄35~78岁,平均(60.325±10.012)岁;对照组:男37例,女39例,年龄33~80岁,平均(61.037±10.125)岁。按病情分型分别为:治疗组轻型30例,中型36例,重型10例;对照组轻型33例,中型32例,重型11例。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复方丹参(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血塞通(昆明制药厂生产厂)0.6~1.0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分别静滴,每日1次;纳洛酮(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0.8~1.2mg加入生理盐水50ml静滴,每日2次。对照组:6%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脉络宁30ml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以20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两组均适量应用甘露醇,治疗前后分别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等。
1.3 疗效判定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
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1]。判定: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③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6%~45%;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5%。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后经cpd分析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  别 例数 痊愈 显著进步 好转 无效
三联疗法组 76 35 30 10  1
对 照 组 76 10 31 22 13

  注:经cpd检验,cpd=2717,u=5.27,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 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三联疗法组 76 21.3±6.10 13.5±4.62
对 照 组 76 21.1±6.21 7.9±5.30
t值   1.2347 42.803
P值   >0.05 <0.01

2.3 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致残率高的疾病。其发病基础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和血管内皮损伤;高粘滞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其危险因素[2]。其发病后所致临床功能障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而是指男性在性活动过程中,包括性欲唤起、阴茎勃起、阴茎插入阴道、阴茎维持相当时间勃起状态和射精这五个连续的环节,]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梗死直接致坏死的神经元的多少及部位,更主要是由于梗死灶周围脑组织因缺血、水肿所形成的半暗带区内,因缺氧导致钙离子超载,钙离子与钙调蛋白蛋白,由148个氨基酸组成单条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16.7kDa。 内容 钙调蛋白的外形似哑铃,有两个球形的末端,中间被一个长而富有弹性的螺旋结构相连,每个末-]失衡、β-内啡肽增加引起自由基大量形成,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脑神经元迟发性损害[3]。因而临床治疗上促进血栓溶解。]、吸收,建立侧支循环,降低缺血区(半暗带)内钙离子及钙调蛋白浓度、β-内啡肽含量及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损伤,以阻断脑组织缺血后所致的致神经元损伤的恶性循环链系,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复方丹参是由丹参、降香二药组成,传统医学认为“丹参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自我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治疗强迫症
    血浆置换疗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的
    血浆置换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肾脏疾病 器官移植中的
    血浆置换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三联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手术配合
    抗凝疗法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按摩加心理疗法治疗癔病18例
    雌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冠心病患者及正
    营养疗法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肺性脑病2
    门静脉激素疗法预防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脉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