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儿童结核病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方案研究

马丽萍 李登旭 董淑芳

  预防儿童结核感染是减少成人发病的关键,多年来传统使用异烟肼6~12个月,对感染人群特别是高危感染的儿童,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发病率。虽然异烟肼的预防效果已经得到肯定,但由于该药用药时间长,服用次数多,使得人群的可接受性差,特别是青少年更不易完成疗程,这给预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既具有更好疗效又能缩短疗程,同时还不增加药物毒副反应的方案。我们根据结核菌的特性及抗结核药物的药理特点等,对儿童预防性治疗方案进行了新的探索,联合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以及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对儿童结核病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以我省部分地区1993~1996年中小学生体检、结核病门诊及科研中发现的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硬结直径>15mm,或有水泡)的儿童,特别是与传染性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为对象。儿童年龄14岁以下,X线胸片检查排除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无心、肝、肾疾患及其他系统并发症。符合以上标准儿童共987名,随机分成第1组、第2组和第3组(即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第1组:异烟肼15mg/kg,利福平10mg/kg,隔日1次,每周3次顿服,疗程3个月。第2组:利福平10mg/kg,吡嗪酰胺40mg/kg,隔日1次,每周3次顿服,疗程3个月。第3组:异烟肼15mg/kg,每日顿服,疗程6个月。每次最大剂量:异烟肼不超过300mg,利福平不超过450mg,吡嗪酰胺不超过1 500mg。
1.3 观察项目 ①用药预防治疗的可接受性;②用药的毒副反应:每月复查血、尿和肝功能;③2年内结核病发病情况:发病是指有发热、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到活动性结核病灶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可接受性 3组方案对预防性治疗的可接受率,见表1。

表1 预防性用药的可接受性


组别 例 数 接受服药例数 接受率 (%)
第1组 329 261 79.3
第2组 329 273 83.0
第3组 329 184 55.9

  第1组与第2组服药接受率无显著差异(χ2=1.431,P>0.05)。第3组服药接受率分别低于第1组(χ2=41.15,P<0.01)和第2组(χ2=56.74,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 不接受用药原因 见表2。
表2 不接受用药治疗的原因


组别 总人数 经济困难 药价贵 用药次数多 用药时间长 考虑副反应 认为没必要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第1组 329 7
2.1
9
2.7
19
5.8
15
4.6
14
4.3
4
1.2

第2组 329 5 1.5 12 3.6 10 3.0 11 3.3 13 4.0 5 1.5
第3组 329 6 1.8 8 2.4 45 13.7 61 18.5 19 5.8 6 1.8
χ2值   0.34 0.92 53.23 58.39 1.41 0.41
P值   >0.05 >0.05 <0.01 <0.01 >0.05 >0.05

  经济困难、价格贵、考虑副反应和认为没必要等因素,3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用药次数多和用药时间长比较,第3组均高于第1组和第2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困难已不是影响预防服药的主要因素,而用药次数多、时间长、嫌麻烦、怕吃药引起副反应,已成为目前完成预防治疗的主要障碍;再者,现在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认为感染结核菌后无所谓,没必要服药的人越来越少。
2.3 完成规定疗程情况 第1组完成治疗率为72.8%(190/261),第2组为79.1%(216/273),第3组为54.0%(99/184),未完成治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儿童多发性硬化九例分析
    精制孢子丝菌素的研制及其诊断儿童孢子
    儿童智力低下434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中国儿童营养研究的进展
    麻城市1969~1998年儿童伤害死亡趋势和
    儿童单纯肥胖症诊断方法学
    香港儿童健康服务
    黄绿色蔬菜对儿童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的
    BacT ALERT 3D结核分支杆菌快速培养系
    5种狼毒大戟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抗菌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医源性感染及其消毒方法
    13碳尿素呼吸试验在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
    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