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疫情疾病 >> 正文  

胡大一谈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家国际知名的制药企业中国区总裁,43岁,因大量喝酒猝死。实际上,冠心病的患者,至少有一半人以致残致死的后果作为首发的临床表现。之前毫无先兆,第一次出现胸闷、胸痛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这绝对不是偶然发生的罕见事件,它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是令人遗憾和悲痛的故事。大家一定要丢掉幻想。不要觉得自己医保条件很好,离医院很近,有几个医学专家朋友,得病了也不用担心。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对心血管病这样一种规律的疾病,怎么强调预防也不过分。

  对医院和医生来讲:要改变消极地等着病人得病,坐堂行医的习惯。医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人民健康,而不仅是等着看病。我自己从北医毕业,相当长时间认为医生就应该坐堂。这是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和医疗模式决定的。今天我们在协和讲健康,协和医院早年成立时是防治结合,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是整体的。我到北大医院的时候,北大医院还有群防群治科,我们到厂里给老百姓量血压,把药送到车间看着患者吃药,当时有非常好的医疗服务。现在大部分医院都是等人得病,更荒谬的是等得带来经济利益的病,完全违背了医学的目的。要改变重治轻防,甚至只治不防的局面。对于我们广大百姓来讲,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不能平时抽烟,得了肿瘤、得了心肌梗死,才开始考虑到底戒不戒烟。

  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大量出现呢?吸烟、超重或肥胖、缺少运动、饮食不健康和大量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都是以千万和亿来计算。

  下面一起探讨一下心脑血管疾病形成的规律。心脑血管病是非传染疾病,和传染病不同。传染病是病因单一、因果明确、有传播途径的疾病。所以对传染病的控制途径有三方面:一是隔离,切断传播途径。这是SARS最成功的地方。二是疫苗;三是抗病毒、抗菌药。这是非常清晰的思路。现在我们面对大量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个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引起的,当然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史。比如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高血压,男性55岁、女性65岁之前患冠心病,子女同样病的概率会高一些,但遗传引起发病的比例不到10%。至少85%的比例是由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行为决定的。还有5%目前要进一步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心脑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其根本途径是改变不健康生活环境,个人改变不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习惯。这两者相辅相成。所以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来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生物学进程。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形成心脑血管病相关的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吸烟既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疾病发生在18岁以前,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到中年特别是男性30到45岁是疾病的快速发展期,会开始出现一些由于饮食不健康,胆固醇、脂肪在血管壁沉着,形成斑块。只有当血管狭窄的程度在70%以上(严重狭窄),才会出现快速行走当中胸部或咽部压迫性、窒息性的胸痛。所以这个病变是十年甚至二、三十年逐渐发展才会出现所谓的心绞痛。

  为什么一半的患者在第一次胸痛就发生心肌梗死呢?因为“垃圾”越堆越多,就像包饺子,饺子馅儿越来越多,皮越来越薄,破裂的危险越来越大。如果熬夜、吸烟、不控制血压,本来就是大馅儿薄皮儿,再不注意就会出现斑块破裂。我们知道:手上如果有伤口,血小板会很快聚集止血,这在体外是保护机制;但在血管内,斑块破裂,血小板也会快速集合,这样就形成血栓,加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来不及到医院而猝死。我们把血管壁上张力很大的斑块叫易损斑块或者不稳定斑块,这导致半数患者第一次发作就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要从年青时做起。美国对朝鲜战争遇难的士兵300例尸体解剖发现:平均年龄22.1岁的士兵,77.3%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39%有导致血管狭窄的斑块。这里有一个猝死患者的实例:之前就有斑块,但管腔很大,血管没有狭窄;由于连夜开车、吸烟、劳累过度,引起斑块破裂。血栓像核爆炸蘑菇云一样快速形成,导致猝死在路上。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大一女生军训后脑死亡 家属向校方索赔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