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nbsp; 患者,女,78 岁,碰伤左前足致局部软组织缺损5个月,入院检查左前足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5 cm,伤口边缘色素沉着。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前足创面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5 cm,于足内侧设计大小为8 cm×6 cm皮瓣,通过皮下隧道将皮瓣转位到前足背创面,供区创面植皮覆盖,术后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见图1~5)。

    3  讨    论

    3.1  皮瓣的解剖学依据  胫后动脉在屈肌支持带下发出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在足母展肌深面沿足内侧缘前行,于起始部1~1.5 cm处发出支配足内侧皮肤的1~2个主要皮穿支,以上述皮穿支为蒂可切取最大面积为12 cm×7 cm的足内侧皮瓣[1]。足底内侧动脉主干在足母展肌与趾短屈肌间行向前足底,于第1跖骨头水平穿出足母展肌与趾短屈肌间隙,向内发出足母趾底内侧动脉,向外延续第1、2趾间的趾总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终末支构成足底动脉弓,足底内侧动脉主干尚直接发出分支与足背动脉的第1跖骨背动脉及足底深动脉相交通[2,3],因此,皮瓣可以通过多个吻合支获得充足的动脉供血。足内侧区皮下有一较粗大且与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终末支,必要时将皮瓣内隐神经与受区附近的皮神经吻合,恢复皮瓣的感觉。

    3.1.2  手术注意事项  a)足底内侧区血管蒂位置深在,解剖难度较大,应充分牵开足母展肌,先于足内侧动脉起始部1~1.5 cm处,小心解剖并保护进入皮瓣的皮穿支血管,必要时皮瓣内的皮下静脉和隐神经均作标记;b)切取足内侧皮瓣时避免损伤舟骨骨膜及腱周膜,皮瓣切取后供区常凹凸不平,需利用足母展肌覆盖创面,创面彻底止血,植皮采用双重加压包扎。

    3.1.3  皮瓣的优缺点  该皮瓣取自足内侧区,部位隐蔽,既不在负重区,也不在穿鞋磨擦部位,不牺牲主要血管,对供足的血供及功能影响小。皮瓣内有隐神经终末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血供来源于足底内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交通支,血供丰富,在足背动脉损伤情况下,只要足底外侧动脉无损伤,仍然可优先选择足底内侧动脉皮瓣。同时皮瓣皮肤质地致密,有较厚的角化层,皮下有脂肪垫和悬垂韧带,因此能耐磨耐压,是修复足底,尤其是负重区的最佳选择。皮瓣血管蒂长,通过皮下隧道可转移修复前足任何部位的创面,皮瓣最大面积为12 cm×7 cm,其可塑性好,修复后外形与功能满意[1]。该皮瓣的缺点是供区不能直接缝合,须植皮覆盖,皮瓣感觉恢复不够理想,术后需适当保护。

【参考文献】
  [1]柴益民,陈彦,马心赤,等.逆行足底内侧血管及足内侧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1,24(1):5556.

[2]朱志祥,王野,张德贵,等.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3):167168.

[3]张志新,路来金,刘志刚,等.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顽固性溃疡[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16(6):398400.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螳螂酒糟饼治愈足底石硬症一例
    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
    钢板前内侧安置治疗肱骨干骨折
    内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探讨
    钢板前内侧安置治疗肱骨干骨折
    内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探讨
    大鼠骶尾腹内侧肌的运动神经分布  CB
    大鼠臂旁核向丘脑腹后内侧核的投射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髌前软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