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风热型面神经麻痹35例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风热型面神经麻痹35例

马相明 于英伟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临床常见病,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笔者自1991年以来,运用针灸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风热型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35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5例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6岁,平均36.5岁,大多数为青少年,病情最短5天,最长1年。右侧面瘫20例,左侧面瘫15例,全部患者皆有口眼歪斜,患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等主证,兼有口苦、口干、心烦,患侧头痛,耳根部疼痛,或便秘、溺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等风热之象。其中15例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舌麻,3例听觉过敏。

  2 治疗方法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取穴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四白、丝竹空、太阳等,用0.35mm×40mm毫针,浅刺,选其中两组穴位接G6805-Ⅱ型电麻仪,采用连续波,频率3~4Hz,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另取健侧合谷穴,选0.35mm×40mm毫针,直刺1寸,得气后留针30min。不能抬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乳突痛加翳风;人中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味觉消失加廉泉。
   
  同时让患者服用自拟中药消热疏风汤,以清热疏风,活血通络。药用:荆芥(后入)9g,防风9g,薄荷(后入)9g,菊花9g,板蓝根15g,当归9g,川芎6g,赤芍9g,甘草3g。热象重者加黄芩、栀子、桑叶;头痛者加蔓荆子、钩藤;溺赤者加木通、竹叶:便秘者加大黄;病程持久歪斜不复者,加全蝎、蜈蚣等搜剔之品。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面部表情肌全部恢复正常;好转: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说笑时口角略有歪斜;无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治疗前后无明显化。
   
  3.2 治疗结果 35例患者中,治愈26例,好转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2岁。2000年2月15日就诊。突发左侧面部疼痛不适,口眼歪斜7天,耳根部锥刺样疼痛,头痛,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消失,刷牙漏水,心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迎香、颊车、下关、翳风等穴,用0.35mm×40mm毫针,浅刺,选两组穴位用G6805-Ⅱ型电麻仪,采用连续波,以舒适为度,另取健侧合谷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同时让患者服用中药,以清热疏风,通经活络为主。药用:荆芥(后入)9g,薄荷(后入)9g,防风9g,菊花9g,黄芩9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蔓荆子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针灸同时服用中药3剂后,头痛、面部刺痛消失,耳根部疼痛减轻,仍有口眼歪斜,口苦,舌脉同前。上方中加白蒺藜9g,以加强祛风之力。再服用6剂后,口眼歪斜减轻,耳根痛,口苦消失,小便转清。上方去黄芩、蔓荆子,加全蝎6g,蜈蚣2条,以搜剔络中之风邪。
   
  针刺10天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中药方根据症状加减,共服18剂,2个疗程后痊愈。
    
  5 讨论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诺和灵R配合自拟泽泻汤抢救DKA伴高钠血
    针刺醒酒30例临床报道
    剥离松解法配合拔罐治疗顽固性网球肘7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配合
    最近5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概
    针灸配合拔罐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
    针刺申脉穴为主治疗更年期不寐60例
    穴位注射配合灸百会治疗内耳眩晕症87例
    激光配合中药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30例
    黄芪刺五加片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小儿内源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60例疗效观
    针刺分期治疗脑梗死68例
    针刺配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