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心房起搏的远期随访

8只,所用电极均为单极。
  3.起搏器种类:(1)SSI(单腔起搏器)63台;(2)双腔起搏器3台,术后程控为心房起搏。采用Medtronic 5311分析仪测定心电参数。
  4.随访方法:每3~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采用程控仪对起搏电压及感知度进行逐渐降低测试,直至不起搏、感知为止,并进行调搏试验观察房室传导情况。必要时行DCG检查。每年复查X线胸片一次。66例均作了定期随访,时间为38±2.04(0.3~82)个月。


结果


  1.66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减少(P<0.01、0.05),未出现晕厥、心衰及死亡。


  2.术中测定起搏阈值为0.40~1.8(0.91±0.36)V,P波幅度0.80~7.0(2.86±1.44)mV,斜率为0.1~3.6(1.08±0.91)V/s;阻抗456.0~1168(748.8±171.2)Ω。
  3.慢性起搏阈值为0.80~2.5(1.28±0.76)V,P波幅度1.2~2.5(1.0±0.79)mV,脉宽0.10~0.5(0.36±0.16)ms。术后心电参数均能保证安全起搏及感知。
  4.术后并发症:电极早期及晚期移位各2例,发生率为6.1%;过感知率为22.7%(15例);肌电干扰率为3.0%(2例);低感知率为1.5%(1例);AVB 2例,发生率为3.0%;其中1例为莫氏Ⅱ型AVB,更换为DDD起搏,另1例为文氏现象。


讨论


  心房起搏单独作为一种起搏方式应用于临床,其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笔者尚未见国内文献报道。为对心房起搏作出正确客观评价,本研究结合术中、术后随访情况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一、心电参数
  本组有4例在术中出现房颤,根据手术经验固定了电极,术后起搏正常。62例心电参数与Kerr等[1]报道的起搏阈值1.0±0.4(0.3~1.8)V、P波幅度2.6±1.1(1.1~6.5)mV接近。但心肌阻抗为748.8±171.2(465~1168)Ω,高于Kerr等报道的400±120(205~750)Ω。Kerr所用的电极面积为55 mm2,本组电极面积为8.4 mm2,阻抗较高。本组慢性期的心电参数均能保证安全起搏及合理感知。
  二、房室传导功能
  心房起搏后房室传导障碍的发生是心房起搏后的重要问题。Brandt报道心房起搏后房室阻滞发生率高达8.5%,而Hayes报道为3.4%,Rosenquist报道为0.6%。后二位作者认为AVB发生率较低,意义并非十分重要[2~4]。本组患者随访38±2.04(0.3~82)个月,1例于术后6年出现二度Ⅱ型AVB;另1例半年后出现文氏现象,30个月内无进展。
  三、房性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对起搏功能的影响
  16例术前阵发性房颤史为11~46(28.3±11.1)个月;术后随访0.6~82(36±1.9)个月,无1例转为持久性房颤。其中10例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例房颤未发作;另5例房颤由术前3~120(43.3±66.4)天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2~10(5.67±4.04)小时,术后发作时间延长为15~360(138.3±192.4)天,持续时间缩短为1~4(3±1.73)小时。术后6例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发作时间由术前1~6(3.7±2.5)天延长为35~120(37.7±46.4)天,但发作持续时间未缩短。16例术后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除后者外)经非参数检验均缩短(P<0.01及0.05)。未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起搏、感知功能。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DDD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起搏前后内皮素 一氧化氮研究的进展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左心房原发性恶性肿瘤1例
    心室停搏大于三秒的临床意义及起搏器应
    病窦综合征转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对运动耐
    心房扑动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
    超声诊断胎儿右心房粘液瘤一例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症的评估
    三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老年心房纤颤抗凝治疗进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