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鼻出血 肉眼血尿 PT aPTT延长

不高,FDP正常,说明并非凝血因子消耗造成的因子缺乏,而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所致。患者的肝脏功能正常,而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明显下降,因子Ⅴ、Ⅷ的活性正常,支持该患者存在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维生素K是部分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包括因子Ⅱ、Ⅶ、Ⅸ、Ⅹ、蛋白C、蛋白S和蛋白Z)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必需的辅助因子。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谷氨酸残基只有通过羧化酶被羧基化后,凝血因子才能进一步与钙离子结合而被活化。羧化酶的活性需要有还原型维生素K的参与。在上述凝血因子的羧基化过程中,还原型维生素K被氧化为非活性形式,即2,3环氧维生素K,后者在环氧化酶还原酶的作用下被重新还原为维生素K1,使得凝血因子的羧基化得以继续。任何造成还原型维生素K缺乏或影响上述环节的因素都会造成上述凝血因子缺乏,进而导致出血。同时,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一部分由食物(如菠菜等)所提供,一部分由肠道细胞所合成,并在小肠内吸收。因此吸收不良综合征、阻塞性黄疸、长期服用肠道抗生素、服用香豆素类抗凝药物等都会造成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活化障碍,导致相关因子缺乏。

    本例患者无常见的导致体内维生素K减少的疾病,如慢性肠道吸收和胆道疾病、慢性肝脏疾病,以及使用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呢?

    送检血尿毒物检测(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毒物检测中心):血溴敌隆浓度 21 ng/ml,尿溴敌隆浓度为15 ng/ml,诊断为溴敌隆中毒。予凝血酶原复合物 900 u 1次,静脉点滴维生素K1 40 mg/d。患者尿液颜色逐渐变为正常,无新发出血。1周后PT恢复至14.1 s,aPTT下降为27.6 s,复查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均恢复正常。住院10 d出院,继续静脉应用维生素K1 20 mg/d,30 d后停药。停药1个月时随访,患者无出血表现,各项指标包括PT和aPTT均正常。本例始终未确定毒物来源。

    溴敌隆是一种香豆素类灭鼠药,1970年代开始应用于灭鼠领域,因其对鼠类适口性好,毒力具有选择性且有特效解毒剂而取代神经毒性的“毒鼠强”在灭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香豆素类灭鼠药与华法令结构相似,但其脂溶性更好,与肝组织的亲和力更高及体内排泄时间更长,都使得溴敌隆的作用强度为华法令的100倍,而且半衰期更长,至少24.2 d(华法令的半衰期仅为44 h左右),故这类灭鼠药又被称为“超级华法令(superwarfarins)”。抗凝血类鼠药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还原型维生素K的合成,抑制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另外毒物还可以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使得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这些药物的潜伏期都比较长,大多于食后第3~7 d才开始出现症状,并有蓄积作用,持续作用时间长。中毒的途径主要包括误服、自杀、谋杀或工业接触。维生素K1是治疗香豆素类灭鼠药中毒的特效药物。关于维生素K1的用量、用药方式,各家文献报道颇不一致。可能与溴敌隆的摄入量、是否持续接触溴敌隆及溴敌隆代谢的个体差异有关。一般而言,在溴敌隆中毒时,由于维生素K1不能再生成,每一步羧化反应均需要一个新的维生素K分子,因此治疗严重中毒病例需要静脉应用大剂量维生素K1(40~800 mg/d)。具体疗程取决于凝血时间何时恢复正常,有时可长达数月。由于相当部分的患者停药后会发生病情反复,所以需要密切观察,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膈肌原发性血管瘤合并反复胸腔出血一例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胰腺功能变化的临床
    复方五倍子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8例
    改良式子宫被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清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二维超声的时相性改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致阴道大出血一例
    某些血 尿生化指标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肾综合征出血热 型灭活疫苗接种和对照
    顿服米索前列醇减少妊高征产后早期出血
    脑室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分析
    微创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报道
    产后出血的治疗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