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重症监护室护士安全吸痰因素浅析


    重症监护室护士安全吸痰因素浅析         吸痰是重症监护室护士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吸痰这一操作的正确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因吸痰操作不当,时机选择不当会造成诸多并发症。因此,为了探讨吸痰的正确,保证病人安全,临床观察180例吸痰操作,列出重症监护室护士安全吸痰因素并浅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①本组病例:男108例,女72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6岁,平均49岁;②气管切开38例;③气管插管127例,呼吸机辅助呼吸15例;④180例操作结果:呼吸机辅助呼吸给病人的潮气量为240-500ml,给氧浓度为40-100%,给氧频率为10-32次/分,吸痰管的精细为3-8mm,吸痰后造成病人缺氧的有52%,造成气管损伤的有11%,造成其他不良后果的有7%,只有30%的护士能做到安全吸痰。 2  安全吸痰因素 2.1  时机选择  传统常规2小时吸痰1次,此规定不科学,应视病情适时吸痰,即:①病人咳嗽或呼吸窘迫时;②胸部听诊有痰鸣音时;③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有报警时;④氧分压或氧饱和度忽然降低时。当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给予吸痰,有些病人需要1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吸痰1次,而有些病人则需要每4小时或更长时间吸痰1次,不视病情的常规吸痰,不易损伤呼吸道粘膜,还会因呼吸道受到刺激使分泌物增多 2.2  吸痰前后预防缺氧低氧血症措施 2.2.1  吸痰前必须给予高浓度吸氧3分钟,氧浓度为100%,否则会造成缺氧和和低氧血症,如果是因呼吸机的患者可以通过呼吸机本身设定的吸纯氧模式,只要按下此模式开关即可给病人吸纯氧3分钟。 2.2.2  吸痰前的准备,给氧前检查气囊是否漏气,呼吸机的警报系统是否完好,痰液粘稠时可间断雾化吸入每天4次,湿化液选用:①0.9%氯化钠4ml+沐舒坦15mg;②0.9%氯化钠4ml+万托林1ml+爱喘乐1ml氧气雾化,注意不单纯使用生理盐水滴入气管内稀释痰液,研究发现生理盐水与呼吸道分泌物并不能混合成易被吸出的较稀分泌物,而且还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 2.2.3  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通常选择外径小于气管内套管内径一半的吸痰管,这样在吸痰时空气仍可进入肺部,大大减少窒息的可能,并可预防负压过大而引起肺不张,一般成年人的气管内套管直径为7-9mm,可选用直径为2-3mm吸痰管。 2.2.4  吸痰方法:①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并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秒;②吸痰时注意吸力的大小,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放于无菌盐水中测试导管是否通畅,或吸引力是否适宜,还要检查压力是否在正常范围内(80-120mmHg),如使用中心吸引装置,也应定期查看压力,因为压力过高会导致严重的气道损伤、肺不张和低氧血症;③动作宜轻巧,应边退管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禁止拔管时间断施压和进管时施压,否则会造成吸痰无效,因此在吸痰管拔除时要连续施压,边吸边提旋转吸引;④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先吸气管内后吸口腔鼻腔内的痰液,以防止污染和医源性肺部感染。 3  讨论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正压机械通气妨碍纤毛运动,且因气管导管的刺激及并发肺部感染,使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而排出困难,使气管阻力增高,直接影响通气效果。及时有效的将气道分泌物排出,是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吸痰是护理机构通气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以前的常规每2小时吸痰的护理措施,常因不必要的频繁的吸痰造成病人气道损伤且加重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不当的吸痰方法可造成多种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所以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是安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通过对临床护士吸痰方法的观察,结合重症监护室工作特点,总结出以上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基本杜绝了因吸痰操作不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从而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院外心脏病集群监护网络在院前急救中的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非心脏病患者开胸术后心电监护的观察
    心脏移植术后重症隔离室细菌监测及分析
    汞中毒肾炎伴皮肉溃烂危重症治验
    重症监护病房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标本1 129株病原菌的
    产时胎儿监护的常用方法
    电话远程胎儿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
    中心电子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
    产程中持续内监护下行羊膜腔输液及羊水
    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进行胎儿监护
    监护设备对病人造成医原性损伤的预防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