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正文  

消化道缝合器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中的应用

李奉国 赵买会 陈茹香 秦保玲 李俊

   腹式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是妇科常用的手术。术中应用消化道缝合器(缝合器)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缝合子宫韧带、附件残端及阴道断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缝合器的构造及原理
  缝合器系上海手术器械六厂生产,全长28 cm,因头部长度不等有XF-60型和XF-90型两种规格。整套器械由不锈钢主件和可装卸的塑料组件组成(图1)。主件包括器身和连接抵钉座的外套管两部分。器身安装在外套管内,组件架与抵钉座之间的距离靠旋动尾端调节螺钉,并根据器身侧面指示窗的刻度调节。塑料组件内装有两排交叉的钽质缝钉,两排缝钉间距2 mm,钉脚间距为2.3 mm,缝钉脚长4.6 mm。塑料组件有两种规格,分别长60 mm和90 mm,分别插入相应器身组件架内。缝合时扳动手柄,根据杠杆原理,将握力放大传递到滑块上,滑块连同推钉杆一起向前推进,使缝钉从钉仓顶出,缝钉尖穿透组织,因受到抵钉板上导向槽的阻力,使钉脚向内弯曲成“B字形,而将组织缝合。




图1 消化道缝合器示意图

  二、手术方法
  1.全子宫切除术:(1)常规术式开腹,探查盆腔,提起子宫将拟切断的一侧输卵管峡部、圆韧带近端、卵巢固有韧带及阔韧带子宫侧至基底部置于XF-90型缝合器组件架与抵钉座之间,顺时针旋转调节螺钉,使组件架前进并夹持上述全部拟切组织段,由缝合器刻度窗指示组织压缩后的厚度<2.0 mm 打开保险扳动手柄击发,缝合钉顶出穿透拟切除的组织,完成缝合。贴组件架子宫侧切断缝合组织,逆时针旋转调节螺钉,组件架后退放下已缝合组织,查无出血结束。同法处理另一侧输卵管。如需切除附件,则将骨盆漏斗韧带提起一并缝合切断。(2) 剪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以传统方式处理子宫动静脉,骶、主韧带及阴道旁组织。(3) 向上提起子宫,将阴道穹窿段置于XF-60型缝合器组件架与抵钉座之间,如(1)介绍的方法,缝合阴道前后壁,贴组件架子宫侧切断阴道取下子宫,消毒阴道切缘,旋转调节螺钉取出缝合器,关腹。
  2.卵巢肿瘤切除:将卵巢肿瘤蒂部置于缝合器组件架与抵钉座之间。如(1)介绍的方法,缝合切断蒂部取出标本及缝合器,关腹。
  三、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我院自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将82例子宫肌瘤、宫颈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卵巢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采用缝合器经腹行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32例,为缝合器组;(2)采用传统的手法操作[1],经腹行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5.2岁。
  2.结果:两组缝合切断子宫输卵管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阔韧带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1。两组术中缝合切断阴道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全子宫切除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单纯卵巢囊肿切除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缝合器组术中无渗血,对照组术中均有渗血。术后3~13个月复查,缝合器组阴道顶端宽松、光滑、柔软,对照组阴道顶端均不规则且质地较硬,3例有肉芽组织出现。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及
出血量比较


组别 例
数 切断缝合
韧带、
附件*
(min) 切断缝
合阴道
(min) 切除
子宫
(min) 切除
卵巢
囊肿
(min) 术中
出血量
(ml)
缝合器组 32 5.5
4
72
2.6
100±50
对照组 50 28.9 22 101 15.0 170±70
 P值   <0.01 <0.01 <0.01 <0.01 <0.05

  *包括切断缝合子宫两侧输卵管、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及阔韧带
  四、讨论
  1.应用缝合器施术的优点:(1)缝合器是胃肠道断端外翻缝合安全可靠的常用的定型器械[2],用于妇科手术缝合切断操作简单、节省手术时间,出血少[3]。(2)缝合器组先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精华择要
    复方五倍子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8例
    三合汤治疗消化性溃疡200例
    血浆置换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产前B超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新生儿消化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胆囊排空功能及西沙必
    针刺配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消化道运动功能研究
    以心脑疾病为首发表现的急性上消化道隐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中LPO含量 SOD及GSHP
    消化科疾病护理进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