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至硬膜囊内1 例报告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但高位椎间盘突出少见,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游离至硬膜囊内未见报道。


    患者,男,40 岁,农民,住院号34800。反复腰痛8年,复发伴双下肢无力10 d,以腰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伴双下肢不全瘫痪入院。8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腰痛,自认为是腰部扭伤,服用中药后缓解。入院前10 d腰痛复发,疼痛向双大腿后侧/腹股沟及大腿根部放射,用力咳嗽时加重。入院专科查体:L2~3棘突旁深压痛,并感双下肢麻木、胀痛。L4平面以下痛觉、触觉减退。左/右膝、踝关节伸屈肌力为3/2级。双膝踝反射减弱,以右侧明显,鞍区感觉减退,肛门反射减弱。肛门括约肌指数为1,双侧提睾反射存在,右侧明显减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谷丙转氨酶222 U/L。谷草转氨酶132 U/L,脑脊液检查:潘氏试验(¸),蛋白20.13 g/L、糖3.0 mmol/L、氯化物115.1 mmol/L;RBC(¸),WBC 15×106个/L,单核细胞0.56,多核细胞0.44。腰椎MRI:矢状面L2~5椎间盘变性,L4~5椎间盘膨出,其后方可见1.2 cm×2.0 cm等T1短T2结节状异常信号,相应硬膜囊受压呈杯口状。增强扫描见肿物呈不均一轻度强化,位于硬膜囊内,边界清晰,硬膜囊充盈缺损呈杯口状改变。考虑为:L2~3椎管内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

    全麻行L2~3全椎板减压腰椎弓根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中见L2~3节段硬膜囊张力高,可触及肿物,抽2.0 mL脑脊液送检。切开硬脊膜见3.0 cm×1.5 cm×1.0 cm肿块,质中,灰白色,与硬脊膜轻度黏连,马尾神经被压细,无黏连。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L2~3硬膜下)游离型椎间盘。术后5 d双下肢麻木及肌力开始恢复,6个月后双下肢肌力为4级,大小便功能恢复。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常见于L4~5及L5S1,突出部位多位于硬膜囊前方压迫神经根,产生根性神经痛,但髓核游离至硬膜囊内罕见。游离的髓核组织与软脊膜发生黏连,供给部分血供,使MRI增强扫描,图像不均一,很难与椎管内肿瘤相鉴别,只有通过术后病理确诊。后纵韧带破裂,髓核脱出与硬脊膜接触,激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慢性炎症,致硬脊膜穿孔,髓核继而游离至硬膜囊内是本病的可能原因。在遇到腰痛不严重,短期内出现神经功能损害,MRI显示椎管内有边界清晰,不均一强化,位于硬膜囊内的肿物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可避免脊柱的慢性失稳,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第1版.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467²468.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Dick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误分析
    推拿松肌及整骨手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
    节段开窗髓核摘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经椎间动脉栓塞法建立急性脊髓缺血损伤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
    CT引导的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
    无症状健康青年人群腰椎椎间盘的CT检查
    腰椎间盘退变与炎症介质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分析
    胸腰椎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比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选择
    AF内固定联合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