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天麻素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天麻素注射液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1个疗程7天;对照组为常规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在改善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穴位注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天麻素注射液;穴位注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临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治疗VBI性眩晕患者60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以眩晕为主诉;(2)兼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眼部症状(黑矇、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厥等;(3)有轻微多变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调节/辐辏障碍、自发或压迫椎动脉后诱发眼震、阳性病理征等;(4)病因明确;(5)排除其他疾患所致眩晕,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正常。症状学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眩晕程度的轻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均系我院神经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2~74岁,平均64岁;轻度9例,中度10例,重度11例。对照组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53~72岁,平均61岁;轻度7例,中度12例,重度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眩晕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中药常规辨证治疗,治疗组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天麻素注射液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1个疗程7天;观察4周。

  1.4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观察眩晕等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晕、眩晕等症状减轻,仅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晕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6 症状评分标准 制定主要症状分级计分表,根据VBI性眩晕的主要症状,如眩晕、头晕、恶心呕吐、头痛、肢体麻木、颈项不适、健忘的轻重程度不同采用4级计分法,分轻(+)、中(++)、重(+++)、严重(++++)4级,对难以分级的次要症状,如耳鸣、耳聋、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按有(+)、无(-)计分,每个“+”号计1分,“-”号计0分。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血黏度及FIB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血黏度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均经过1个疗程治疗,治疗组优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7例、10例、12例、1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6例、11例、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黏度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天麻素注射液原为中药提取物,20世纪70年代人工合成天麻素原料获得成功,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目前有片剂、胶囊、注射液等剂型,研究表明,有效成分为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增强γ-氨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浅议天麻 赤箭 徐长卿 鬼督邮名实考
    浅议天麻的补益功用
    天麻素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