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去除外骨膜对引导性骨再生模型成骨过程的影响

钙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去除外骨膜后,对于引导性骨再生过程的影响,并且对外骨膜在骨修复中再生方式进行了观察。

材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1.5~2.0 kg。3%噻胺酮0.3 ml/kg,肌肉注射麻醉,双前肢常规方法脱毛、灭菌,于右桡骨中段隆起处行40 mm切口,沿肌肉间隙显露桡骨30 mm。
  对照侧:完整保留外骨膜,连同外骨膜截除10 mm桡骨,用1 mm厚的医用硅胶膜(16 mm×16 mm),将两侧卷曲,缝合成管状,套于桡骨缺损两端的外骨膜外,远近端各套入3 mm。
  实验侧:以利刀剥离并切除桡骨外骨膜30 mm,并刮除骨面上的残余组织,于其中间造成10 mm的骨缺损,其它手术步骤同对照侧。
  2.观察方法:术后每周拍摄双前肢X线片。按处死时间将动物分为术后3天和1、2、3、4、6、10、12周共8组,每组3只。以缺损为中心,连同周围软组织截取30 mm桡骨标本,70%酒精固定3天,70%、80%、90%、95%酒精梯度脱水,无水丙酮脱水,采用甲基丙烯酸甲脂和丁脂包埋,以JUNGK型切骨机切出7 μm的非脱钙切片,Giemsa染色,光镜下观察。

结  果

  根据成骨性质的不同,以隔膜为界将引导性骨再生过程分成膜管内骨修复过程和膜管外骨修复过程两部分。观察外骨膜时,按部位不同将外骨膜分成与膜管接触部分和外骨痂表面部分进行观察。与膜管接触部分分成膜管内与皮质骨接触部分和膜管外面与软组织接触部分。
  一、X线观察
    实验侧和对照侧之膜管内、膜管外骨再生过程的X线表现无任何区别。
  1.膜管内骨再生过程:术后1周,膜管内无骨痂。术后2周,缺损近端附近有少量骨痂。术后4周,膜管内远近端均出现骨痂并相对生长,形成两个成骨尖端,X线显示为外层一薄层骨皮质、中间为透亮区域的特殊征象。术后12周,两成骨尖端汇合,两侧透亮区域融合,髓腔连通。
  2.膜管外骨再生过程:术后1周,在膜管边缘与肌肉交界处,出现外骨痂。术后2~5周,外骨痂逐渐增大。术后6周开始,外骨痂逐渐缩小。在第10~12周,大部分桡骨恢复原来的X线外形征象。
   二、组织学观察
  1.膜管内、外成骨过程:实验侧与对照侧膜管内、外的成骨过程组织学改变基本相似。
  膜管内骨修复方式的特点是成骨细胞直接成骨,即从髓腔来源的成骨细胞直接形成原始骨小梁,随后髓腔内组织不断吸收这些原始骨组织,并形成薄层成熟皮质骨。两个成骨尖端相对生长并汇合,随后两髓腔相通。
    膜管外骨修复方式特点是有软骨组织参与的成骨过程,即来自皮质骨表面、哈弗系统中央管内或外骨膜的成骨细胞与周围软组织相互作用形成软骨组织、原始骨小梁。随后形成成熟骨组织。以后这些骨组织逐渐被吸收。
     2.引导性骨再生中外骨膜的组织学改变:在正常桡骨表面, 哈弗系统中央管壁与外骨膜生发层相延续,两者的成骨细胞相混合(图1)。
  外骨痂表面组织结构:术后1~2周,在对照侧外骨痂表面,外骨膜变化主要是生发层和纤维层细胞增生(图2,3),骨痂内骨小梁管道与外骨膜生发层相延续,外骨膜生发层的成骨细胞与哈弗系统中央管内的成骨细胞及外骨痂骨表面的成骨细胞相混合。纤维层增生的细胞与周围软组织纤维细胞相混合。术后6周左右,随着外骨痂的成熟和吸收,外骨膜的两层增生细胞也相对静止。实验侧外骨痂表面在术后1周即形成两层细胞结构,组织结构与对照侧类似,内层为成骨细胞层,这些成骨细胞亦来自于外骨痂表面活跃的成骨细胞及哈弗系统中央管内的成骨细胞,外层为纤维细胞层,这些细胞来自于周围的软组织(图4)。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血小板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
    去除醋酸氯己定溶液中溶剂的方法
    小骨窗清除外伤性幕上硬膜外血肿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