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析 附46例报告

例的50%。其中点片状出血灶累及部位大脑半球基底节区9例、胼 胝体6例、丘脑区3例、小脑实质2例和脑干背侧3例。中线结构无移位33例,13例中线结构不 同程度移位,最大移位距离2.0cm。8例合并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6例合并颅骨、颅底骨折 。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治疗 13例根据CT中线结构移位、瞳孔变化及神经定位体征做了大脑开颅行 内外减压手术。其中术后死亡6例,3例48小时内死亡,3例存活20天以上死于并发症。存活7 例中4例预后良好,3例残留中度神经系统障碍。
1.4.2 保守治疗 33例未做手术治疗,处理方法:(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维持 血氧饱和度95%以上,必要时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2)应用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每次 1mg/kg静注,每6小时1次,连用8次,头两次5mg/kg。(3)脱水,利尿:视情况用20%甘露醇1 25~250ml快速静滴,每8小时1次,连用3~5天,脑肿胀明显者加速尿20mg静注,每8小时1 次。(4)改善脑微循环:10%葡萄糖250ml加维脑路通400mg,尼莫通50ml慢滴,每日1次。(5) 神经营养治疗: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多肽。(6)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常见的有肺部感 染,应激性溃疡,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7)支持治疗及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本组行保守治 疗33例中有16例因临床表现危重,伤后6小时内死亡7例,20天后死于并发症9例。存活17例 中7例恢复良好,10例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障碍。
1.4.3 治疗结果 恢复良好11例并能生活自理,重残13例占总病例的28%,死亡22例占总 病例的47%。作者体会CT所示点状出血部位、GCS评分和预后关系呈线形相关,CT所见的点状 出血部位越接近中线和脑干,GCS评分越低,其预后结果越差。

2 讨论
2.1 CT表现
  Zimmerman总结了DBS的CT表现为:(1)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脑室脑池系统受压变 形缩小或消失。(2)胼胝体、大脑半球白质、三脑室附近及脑干单发或多发散在点状出血灶( 直径<2cm)。(3)无占位性损伤,不引起中线结构移位。(4)伤后2~3周脑水肿消退,基底池 ,穹窿面蛛网膜下腔有较早增宽趋势,双侧脑室萎缩性扩大和大脑半球白质内局灶性低密度 [3]。本组46例颅脑损伤病人CT特征符合DBS诊断,其颅脑损伤机制多发生于交通肇 事,占93.5%。伤后即刻意识障碍,呈持续性昏迷,GCS低于9分,无中间清醒期。从CT结果 所见单发或多发散在点状出血灶越接近中线、越接近脑干,GCS评分越低,其预后结果越差 。DBS的CT表现不像其它颅内血肿有明显的占位效应,但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却非常严重, 有人称之为临床与CT分离现象[4]。对脑白质内小的出血灶(直径<0.5cm)往往由于 CT部分容积效应所掩盖,46例病人中仅有50% CT表现有单发或多发散在点状出血灶。
2.2 诊断
  在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三方面:(1)旋转暴力致伤者。(2)伤后立即昏迷,呈持续性。(3) 影像学改变。MRI诊断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T,而T2加权图像明显优于T1加权图像,后期追踪( 数月后)可见脑实质萎缩及局灶性低密度灶[5]。值得提出的是尸检中发现,临床上 诊断为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病人,脑干、胼胝体等处同样有局灶性改变,脑白质有广泛性损害 [6]。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的评估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腔隙性脑梗塞的CT TCD与临床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和脑电图评估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分析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神经生长因子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