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76例报告

显且无规律,肿块为结节状条索,团块样肿块,周界不清,质地较硬,软硬相嵌,位居一侧乳房者占77.6%(59/76)。B超及钼靶检查均提示增生,76例病人均行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肿块切除及小区段切除,并行冰冻检查。全部病例都有上述典型病变外,其中6例为乳头状瘤样增生,4例腺管型腺病,8例导管上皮细胞明显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占10.5%)。其8例为切除标本的活检结果,1例为导管原位癌行区段切除,7例为浸润性导管癌行改良根治,无淋巴结转移。改良根治后行CFM方案化疗4疗程。其他病例伴有灶性纤维性腺病及硬化性腺病,但未见细胞异型,未再补加手术。76例病人均随访10年。仅1例乳头状瘤样增生病人,10年后发现在原切口近乳尾部有增厚,再次切除肿块冰冻诊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而行乳房单纯切除。其余均未见特殊改变。

2 讨论
2.1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
  结合本组临床资料提示:(1)囊性增生期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晚期阶段[1~3],该阶段有一定的癌变发生,但各家报告不一,最高为23.3%,最低为1%,本组为10.5%可称癌前病变[4]。(2)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4](本组占70%)。(3)临床多表现为团块状结节,周界不清,多突出于一侧乳房,本组资料已证明了这一点。故对乳腺结构不良症病人年龄在40岁左右,无明显乳房痛,有增厚的结节样肿块应考虑到囊性增生期,更要考虑癌变的可能,不能与乳痛症混淆,不能长期观察,应采取积极诊疗措施。
2.2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认识及癌变发生率
  本病癌变已被多数学者所报告[1~4],但就其组织学特点与临床特点之间关系无明确概念。本组7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其中8例有明显的不典型增生病例年龄均在40岁左右。Davis(1964)研究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转变为癌者占2.58%。Huagensen(1971)研究提出乳腺囊性增生是发展成乳腺癌的危险因素[2],而且不少学者认为囊肿就是癌前期病变。Worren报告在40岁左右乳腺囊性增生病发生癌的危险性是正常妇女的11.7倍。Darir Molanglin和Karpas等提出囊性增生与癌发生有直接关系,是癌前病变,囊性增生的乳头状增生、发生癌是最常见方式,囊性增生期发生癌的可能性是正常妇女的1.4~4.8倍。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囊性增生中的不典型增生者占10.5%。也有人认为导管囊性增生上皮发展到不典型增生时,就很容易发展为癌[3,4]。作者认为乳腺结构不良症的囊肿期是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是乳腺良性疾病向乳癌发展的邻界阶段,因此未作病理检查,不易长期药物治疗,防止误诊及漏诊。
2.3 乳腺囊性增生期恶变发生的机制
  认为囊肿期就是癌前期病变,在病理形态上是有较为充分证据的。Dawson认为导管上皮的增生就是癌的来源,上皮增生是一种异常的细胞活动,而且所有乳癌都来自不断发展的不典型增生症。并认为恶变原因可能是在乳腺呈囊性增生处的导管口处,部分或全部的被细胞碎片或含类脂细胞充塞。这种细胞碎片或类脂物中含某些物质,长期作用于良性上皮增生,而渐变成不典型增生,最后形成癌,此假说有待进一步研究[6]。也有人研究报告乳腺良性疾病癌变是进行性的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其过程约15~35年。也有文献报告,一个癌细胞发展为1cm直径大小的肿块需10~15年。有学者认为诊为囊肿病人,随访5~15年左右的癌变率在1.0%~6.5%[5]。作者在本组资料的随访中,1例10年囊性腺瘤样增生发展为不典型增生,也是一个证明。因此对癌变发生机理中长时间良性增生会癌变之理论有同样看法。而且证明凡确诊为乳腺结构不良症的囊性增生期病人,先行病理确诊后再行治疗为其原则。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疏肝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
    脑心通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结构影
    石决明成分与结构分析
    200例乳腺占位性病变 B超图像与病理结
    完美饮食计划远离乳腺癌
    遗传性乳腺癌 卵巢癌综合征的易感基因
    中西医结合治乳腺小叶增生症110例疗效
    先天性胆道闭锁肝内毛细胆管超微结构与
    高内皮微静脉的结构与功能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乳腺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乳腺癌的癌前病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