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正文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瞳孔中心移位及眼球旋转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前检查位(坐位)与术中体位(卧位)改变引起眼球旋转的规律及瞳孔中心移位的特点。方法 LASIK手术患者285例(565眼),术前在暗室坐位自然瞳孔状态下,应用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进行波前像差检查和虹膜纹理识别,在LASIK术中卧位应用激光机进行虹膜定位追踪手术,显示瞳孔中心移位(565眼)及眼球旋转(562眼)情况。结果 术中565眼全部发生了瞳孔中心移位,双眼均以鼻上方移位明显。右眼平均移位距离为(0.33±0.25)mm,左眼平均移位距离为(0.34±0.27)mm。双眼平均移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6眼(98.9%)发生眼球旋转,右眼平均旋转3.80°±3.95°,左眼平均旋转2.40°±2.95°,右眼旋转度数大于左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眼外旋明显,左眼内外旋几率基本相当。结论 LASIK术中眼球的旋转运动和瞳孔中心移位是普遍存在的,屈光手术医生应高度重视,在准分子激光手术中应注意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移位所引起的偏中心切削和欠矫问题。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方法;瞳孔中心移位;眼球旋转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可预测性已得到证实[1-2],但通过手术单纯获得良好远视力的目的已经远远不能达到患者的要求,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避免眩光、光晕和夜视力的降低是更高的追求。个性化的分析和手术设计是术后获得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环节, 由波前像差检查和虹膜定位技术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不仅能够矫正近视、远视和散光,而且能够矫正高阶像差,精确代偿眼球旋转运动和瞳孔中心移位,使屈光的激光消融更为精确。现对285例(565眼)屈光不正患者在术前检查时与术中治疗时的眼位改变及瞳孔中心移位的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至2007年8月在太原市康明眼科医院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共285例(565眼)。其中,男140例,女145例,年龄18~50岁,平均为(24±10)岁。

    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年满18周岁,屈光稳定1年以上,停戴角膜接触镜2周以上。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术前检查,并排除了斜视等眼部疾病,排除手术史和外伤史,排除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及青光眼家族史。

    术前检查项目:裸眼远视力及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综合验光仪屈光检查、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中央厚度、暗室下的瞳孔直径、双目间接眼底镜眼底检查等常规眼科检查,以及详细多次的波前像差检查。

    1.2  方法 

    1.2.1  LASIK手术患者术前应用VISX波前像差仪,在暗室坐位自然瞳孔状态下进行波前像差检查,利用红外线相机获取第一幅虹膜影像图,重复检查3~6次,选取虹膜纹理清晰、瞳孔直径4.0~7.0 mm、虹膜图像没有阴影遮挡、波前像差图像一致性好的结果作为手术参数。

    1.2.2  将检查结果存贮到U盘,经USB接口连接到VISX S4-IR 激光机上。手术时在激光切削前, 调整照明灯光至刚好能看清瞳孔的较暗状态, 利用VISX S4-IR 激光机的红外线相机获取第二幅虹膜影像图。虹膜影像图在360°范围内每间隔15°选择一个参考点,共24个点。将术中卧位(即第二幅)虹膜影像图的24个点同术前坐位(即第一幅)虹膜影像图的24个点进行比较,自动计算出眼球的旋转度数,并自动调整,使根据术前坐位波前像差检查而确立的激光切削模式与术时的眼位相吻合。

    1.2.3  根据同一患者卧位与坐位的虹膜影像图的瞳孔中心到虹膜外缘的距离差异,自动计算出瞳孔中心移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粘附分子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抑制胃癌转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伴低分子量蛋白尿的高钙尿症
    一个三姐妹同患P450c 17 缺陷家系的分
    地塞米松对HUVEC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
    RNA DNA嵌合分子介导的高效基因修复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和死亡信号的传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 欧美分子标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对利福平耐
    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 从分子到临床
    利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深化对肾脏
    重庆地区HG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