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福建3种蜱媒疾病的研究近况与存在问题

;ECM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 DNA,表明该病及其疫源地的存在。
1.4 存在问题 福建动物地理区划跨古北、东洋两界,闽北病例重型多见,闽南则以感染者(无体征)及轻型为多,两地媒介不同,值得深入探讨,实验诊断需寻找与钩端螺旋体病及梅毒可鉴别诊断的理想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方法寻求适宜作为疫苗的菌株。分离的菌株未能开展进一步研究,亦无条件作长期传代保存,暂存北京,待今后研究。
1.4.1 媒介: 蜱类是主要传播媒介,但各地蜱类差别很大,其作用与意义以及传播机制均有待阐明。福建血蜱种类较多,在传播疾病中作用值得注意。
1.4.2 临床: 莱姆病除早期的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有显著特征外,其它表现均无特异性,与多种疾病不易鉴别。患者常在中、晚期才就医,据近年观察,省级大医院在11月后才接诊部分从基层来就医的中晚期患者,进一步增加了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的难度,预后多不理想,晚期致残、致畸率很高。某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很相似,但缺乏类风关有关检验指标,该病是类风关唯一的人类模型,究竟是类风关病因之一还是不同疾病的相同表现,值得研究,莱姆病研究对阐释类风关病病因大有裨益。眼科表现多为中浆病。
1.4.3 诊断: 目前国内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 IgG抗体,但早期检出率不高,存在部分假阳性或假阴性,其中莱姆病与钩端螺旋体和梅毒之间还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须严格排除。 PCR法近年来在诊断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主要缺陷有:① 未筛选出理想的引物,某些引物仅有株特异性,另一些引物则不是伯氏疏螺旋体基因保守区片段,与相关螺旋体有交叉;② 残留物扩增引起假阳性,来源有:标本包含大量靶分子、PCR试剂被既往克隆的质粒DNA所污染、同一靶序列在同一实验室反复扩增造成 PCR产物即扩增子聚集等。

2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Spotted Fever Rickettsia)[4]

  该病是继莱姆病之后在福建发现的第2种蜱媒疾病,其病原体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属中最复杂的一群,蜱类是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传播,其临床表现与斑疹伤寒相似,严重者出现神志迟钝、谵妄、甚至昏迷等中枢症状。
  该病在国外广泛流行,国内早在50年代就从内蒙发现人群感染的血清学线索,历时30多年后才从病原学阐明其本质特征。1990年以来,我们在福建林区开展莱姆病调查的同时,对森林工人进行了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清中感染率达3.34%, 证明福建省有斑点热疫源地存在,且调查中证实了存在病例。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3种不同产地桃仁中苦杏仁甙含量测定
    福建省1998年肺结核病例发现与化疗管理
    3种激素制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
    福建省1983 1999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
    福建省老年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状况分析
    福建省近19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福建省近年新检出的沙门氏菌型别分布报
    福建省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结
    福建省畲族儿童遗传病调查
    福建省吸血蠓种名录
    福建长乐市居民胃癌相对生存率分析
    福建省社区妇女健康行为调查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