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对斑块形态 临床综合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试验或核素心肌显像诊为冠心病者2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9例,年龄30~72岁(平均55.3±9.4岁)。
  患者根据症状、病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13例(心绞痛在1个月以上,发作的诱因、疼痛的严重程度、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稳定不变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包括1个月内初发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后2周内发生的心绞痛)。
  方法: 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检查(美国惠普M-2400血管内超声成像仪,微型机械探头,3.5F,30 MHz )。超声探头导管在X线透视下沿导引钢丝进入冠状动脉,从病变的远端开始回撤导管,分别获得病变远端、病变处及病变近端等处血管短轴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全部过程录像记录以供回放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 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判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0%者诊断冠心病,并将病变分为向心性病变、偏心性病变及多处不规则病变。
  冠状动脉内超声图像分析 : 动脉粥样病变根据超声回声强度和形态特征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斑块,斑块回声强度低于血管外膜回声的为脂质斑块(软斑块);斑块回声强度高于血管外膜回声的为纤维斑块(硬斑块);斑块回声强伴声影的为钙化斑块;由以上三种斑块混合形成的为混合型斑块[1]。此外还根据斑块占血管内膜腔的范围分为向心性和偏心性斑块,斑块占血管内膜腔周径的50%或以上者为向心性斑块,占其50%以下者为偏心性斑块(图1~3)。






图1 左图显示正常冠状动脉造影,右图显示正常冠状动脉的血管内超声成像






图2 左图显示右冠状动脉近端99%以上狭窄,右图显示狭窄处的血管内超声成像

  统计方法: 不同组间数据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42例冠状动脉造影至少一支血管狭窄≥70%,共发现病变血管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 22支,左回旋支(LCX) 14支,右冠状动脉(RCA) 15支。对其中42支病变血管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CUS发现55%(23/42)为脂质斑块(软斑块),29%(12/42)为纤维斑块(硬斑块),7%(3/42)为钙化斑块,9%(4/42)为混合型斑块。造影对斑块性质分析,33.3%(14/42)为向心性病变,52.4%(22/42)为偏心性病变,14.3%(6/42)为多处不规则病变。







图3 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左上图:纤维斑块(硬斑块);右上图:钙化斑块;左下图:混合斑块;右下图:脂质斑块(软斑块)

  2.42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3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9例),两组比较,病人年龄、性别以及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等方面均无差异。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率两组无差异(稳定型心绞痛组85.4±15.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92.0±9.8%,P>0.0 5)。超声对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则有很大差别,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脂质斑块(软斑块)明显多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为66%和31%,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维斑块(硬斑块)多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为54%和17%,P<0.05),钙化斑块两组无显著性差异(附表)。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心肌局部缺氧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研
    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的实验研究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普勒波形的临床分
    237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手术治
    颅外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腹膜后径路与经腹腔行腹主动脉手术的对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术期血清肌钙蛋
    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软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致肺动脉栓塞一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