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腔隙性脑梗塞的CT TCD与临床分析

单侧基底节区腔隙灶61例;侧脑室旁白质腔隙灶66例;丘脑16例;脑干12例,以脑桥部位居多;放射冠10例;半卵圆中心8例;内囊前、后支共6例;小脑3例;外囊2例。本组腔隙灶形态多为点状及小片状,腔隙灶直径为0.5~1.5cm,以1cm腔隙灶为主。大部分为多发性腔隙灶(2~6个)。
  二、TCD检查
  本组行TCD检查者67例,53例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下降或增高,9例为颈内、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增高。

讨  论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穿动脉阻塞或血流极低时产生深部小的梗塞。这种病损仅累及深部结构,它的最大直径<2cm。小的腔隙灶系由穿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与纤维样变性所致,这些变性动脉也易破裂出血。有时微粥样动脉瘤或夹层堵塞穿动脉的起始部可引起分散性梗塞[4]。
  在Fisher病理组腔隙分布最多为基底节组,占46.8%;其次为脑干组,占15.7%;再为丘脑组,占13.8%[3]。本组资料腔隙灶分布最多的也为基底节,占64.4%;其次为侧脑室旁,占44.3%;丘脑占10.7%,脑干占8.1%。与上述病理报告基本一致,但侧脑室旁的腔隙灶数较病理组要多,主要集中在两侧侧脑室旁的前、后角。
  长期高血压被认为是腔梗形成的直接原因,Fisher的资料中高血压发生率占90%,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至少有25%~53%尚与心脏病、糖尿病、吸烟等有关[2]。从本组资料分析,长期高血压占62%,绝大多数为多发病灶,提示在脑内深部小血管普遍硬化的基础上发生。高血压病是本组的主要病因,冠心病、糖尿病及颈椎病在腔隙性梗塞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心脏泵血功能降低,血液动力学改变,使心肌供血不足。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两者均可造成终末动脉供血不足致腔梗发生。而颈椎病可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也可促进脑干腔梗的形成。
  本组腔隙性脑梗塞临床以复杂化、多样化为特点,主要表现为46%有典型的腔隙综合征表现,且以纯运动障碍为多见,纯感觉障碍为次,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很少有颅神经的损害,临床上难以定位。这一类型在CT上显示病灶在>1.0cm以上,多分布于基底节、侧脑室、丘脑。其次,本组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行走不稳和情绪变化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一般症状,无具体的定位体征,其病灶直径均在0.5cm以下,症状多为持续存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血管峰值速度的测定是对血管病变诊断的条件之一,血管速度的异常增高是血管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敏感指标[5]。本组对67例腔梗患者行TCD检查,发现有典型腔隙综合征患者,有25例为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增高,均存在脑血管痉挛现象,我们认为是由于长时间的供血不足而产生散在性缺血灶而致腔隙性梗塞。临床无定位体征,仅表现为VBI一般症状者,42例经TCD检查,34例示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提示部分患者在椎-基底动脉大血管也存在着供血不足的改变。TCD作为腔梗之辅助检查,其诊断作用目前还不肯定,确诊仍依赖于CT证实。由于TCD能准确检测颅底动脉的流速、流向及频谱等,提供颅底动脉各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可间接推测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的评估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和脑电图评估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分析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析 附46例报告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神经生长因子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