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糖尿病与血栓形成

升高[9],这种改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物主要有内皮合成并释放的EDNO和PGI2。糖尿病者的EDNO和PGI2合成减少,血小板对这两种物质的反应亦减弱。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胞内cAMP和cGMP含量明显降低,致使血小板活化,聚集能力增强。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有基因序列和表达异常而引起G蛋白合成和表达的改变,从而在2型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中起作用。
  以上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这些改变机制,目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慢性高血糖使血浆脂蛋白糖基化,血小板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大大增加,致使血小板膜磷脂成分的改变,使膜流动性进一步下降,影响血小板的变形;另外酶蛋白的糖基化导致膜受体,Na+-K+-ATP酶等结构改变,影响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糖尿病患者体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可使膜发生脂质过氧化,产生交链反应,使膜通透性增高,自由基通过攻击膜蛋白及胞内的酶系统和核酸,使细胞增殖周期延长,并可诱导细胞凋亡。自由基损害血小板膜,通过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过多的血小板聚集剂。血小板的高粘附、高聚集状态造成微循环淤滞,导致组织缺氧,形成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α颗粒内容物及膜糖蛋白受体合成均增加,推测可能在巨核细胞水平即已发生了这种改变,因为血小板本身已无合成蛋白质的功能。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的巨核细胞有类似的改变。另外糖尿病患者体内在内皮细胞破损处,由于血小板的高粘附、高聚集,释放生长因子增强,使血管平滑肌增殖,这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 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凝血因子Ⅶ、Ⅷ、Ⅹ及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明显升高,特别是凝血因子Ⅶ,近年已将其升高视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凝血酶标志物如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片段(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血浆浓度的升高也是糖尿病患者凝血活性升高的标志。糖尿病患者体内抗凝活性物质减少,抗凝活性物质主要是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蛋白S系统。AT-Ⅲ活性降低可能是该酶的活性部位糖基化而引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糖尿病中亦升高,但短暂的高血糖状态对此无影响。TFPI可由内皮细胞合成,它能通过抑制因子Xa活性,而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糖尿病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原(F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文献报道[10],血管平滑肌细胞从中间层向内层的迁移及增生与Fg和纤维蛋白结合物的粘附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所在。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与Fg的水平呈正相关。有视网膜病变者,Fg平均为4.15g/L,无视网膜病变者平均为3.16g/L。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纤溶活性降低。血液中纤溶活性调节主要取决于内皮细胞分泌t-PA/PAI-1的相对比例。血小板的α-颗粒中富含PAI-1,全血PAI-1的3/4储存在血小板中。当血小板活化时,PAI-1被释放到血液中,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高凝状态亦是造成糖尿病肾病早期改变的原因。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糖尿康口服液质量控制研究
    深圳市居民糖尿病危险因子与Ⅱ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心理应激对 型糖尿病人糖代谢影响的对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及其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
    长期应用预混型诺和灵30R人胰岛素治疗
    正常妊娠妇女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脂代
    儿童糖尿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水平的观察
    尿微量蛋白及尿酶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肝病伴随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处理
    外科疾病伴隐性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