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心理专家 交流减轻恐惧

关键词: 交流

  心理咨询电话应接不暇

  心理专家介绍:认真做好防护措施就不必过分担心“非典”睡不好吃不好营养跟不上反而会导致抵抗力下降

  嘉宾: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教授丛中博士

  我想“非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问:人在面临较大的灾难或者比较大的疫情的时候,一般心理容易出现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丛中:面对重大灾难的时候,不仅是疾病,包括其他的灾难,像洪水、火灾、地震、空难,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人们都会产生恐慌的心理,因为这些灾难会对我们的健康,特别是安全感构成威胁。因为它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这更让我们感到恐惧。在面对灾难和严重危险的时候,我们心理上出现恐惧、焦虑,甚至是沮丧、愤怒、懊恼这样一些情绪反应,都属于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是我们面对强烈的生活变化,特别是一些应激事件所出现的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

  问:大家的担心是因为不知道这种疫情还要持续多久?

  丛中:对,因为我们的恐惧感经常来自于对未来不可预测,感到难以把握,这个时候就产生明显的恐惧感,所以非典又是一个新的传染病,我们对于它究竟怎样发展,经常会感到心中无数,所以这个时候产生恐惧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说的是,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我们可以拿广州作为我们前面的样板来看,广州几个月已经平稳下来了,我们应该有信心。

  问:心理恐惧、心理的影响是否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丛中:这是肯定的,心理的强烈恐惧、焦虑、懊恼、悔恨、抑郁、感到无助的情绪,科学证明肯定会降低我们的免疫力,从这个角度讲,面对非典,让我们提高免疫力,想办法减少负面的情绪。

  跟被隔离的病人进行心理对话

  问:现在大家都很恐慌,从心理辅导这方面,有没有减轻心理压力,或者释放压力的方法?

  丛中:我们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正在做的一个工作是设计一套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方案,因为以往的方案不能适用现在的情况。

  过去对灾难的干预往往是灾难后干预,比如空难后对死难者亲属的心理干预,这都属于灾难后。现在面临“非典”的情况属于在危机中,“非典”还没有结束,正在发展中我们要做干预。而过去的灾难和干预是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做集体的会谈,而现在“非典”的病人,包括疑似者是被隔离的,没办法把他们集中起来,如果一对一,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去干预,我们又没有那么多专家做到一对一的干预。所以面对非典的心理干预,我们很难采用像过去那样的干预方式。

  现在我们采取的干预方式,将制定一个文字方案,可以让病房的医生,包括他们的亲人具有可操作性,看到我们的方案就可以跟被隔离的病人进行心理的对话,给他们心理的支持,因为他们被隔离的时候,最需要关心,最需要亲情,最需要跟人的交流。

  对危重者我们可用写字或打手势表达心情

  问:被隔离的人是否生活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孤立的状态呢?他们怎样让自己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觉得不是那么孤立无援呢?

  丛中:被隔离的人,无论是疑似病人还是真的“非典”病人,被隔离之后,一个是要承受疾病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病会很重,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这样的担心会有,因为他估计的要偏离于实际病的程度。这个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每天跟病人讲解他的具体状况,包括各种的化验检查基本的情况,要告诉病人,让他们知情而不过度恐惧,这是医护人员能够给他们做的工作。

  再有就是被隔离之后想念亲人,总想还有很多的事没有做,还有很多话没有跟亲人说,特别想念亲人,而隔在外面的亲人也会有类似的心情,却使不上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建议,即使是隔离在医院的病人或者是疑似者,有渠道让他们跟亲人在情感上交流,这样的信息渠道最好是畅通的。再有就是到了危重阶段,呼吸窘迫的时候,上了呼吸机的时候,呼吸困难,这些人只要他不昏迷,他们是有心理活动的,但他们没有办法讲话,这些危重者,我们更希望给他用写字或者打手势表达心情,跟其他人进行信息沟通的机会,这时候医护人员会给他更多的关心,更会倾听他们有什么想法,有这样的渠道交流,让被隔离的人和隔离在外面的亲人来共同度过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浅谈中老年人美容整形的心理特征及手术
    心理应激对 型糖尿病人糖代谢影响的对
    中师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对一例恐怖症的综合心理治疗
    住院精神病病人配偶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
    PET CT检查中患者不良心理调查及干预方
    自然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心理干预临床探讨
    浅谈助产护士对临产妇女的心理干预
    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优生健康成长
    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
    按摩加心理疗法治疗癔病18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