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脾血管肉瘤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脾血管肉瘤

  脾血管肉瘤(angi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于1879年首先报道,截止1999年,全世界共报道100例。2006年4月,我院收治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脾血管肉瘤的患者,经精心护理,患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8岁,因乏力不适伴消瘦7个月,发现腹部包块3个月余,于4月12日入院。入院查体:睑结膜苍白,巩膜轻度黄染,左上腹局限性膨隆,可触及高度肿大脾脏,下极超过脐水平线以下5cm,质地硬,表面光滑,可触及多个结节,无明显压痛。B超检查:脾脏弥漫性肿大,内部多发实性肿块,脾静脉增宽,脾周围少量腹水,肝脏、胆囊、胰腺、双肾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5.9×109/L,N 68%,L 19.5%,RBC 2.27×1012/L,HGB 75g/L,PCT 23×109/L,总胆红素35.5μmol/L,直接胆红素17μmol/L,间接胆红素18.46μmol/L。于4月14日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巨大,为整个肿瘤组织所侵犯,下端至脐下5cm,脾脏表面呈结节状突起,呈暗红色,质硬,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质地软,无转移结节,切除脾脏标本大小约32.5cm×19cm×16.5cm 重量达2540g。术后病理诊断:脾脏血管肉瘤。患者分别于4月22日、24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为582×109/L,655×109/L,经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于5月7日复查血小板降至338×109/L,于5月8日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为年轻女性 对手术治疗存有恐惧、焦虑情绪。首先护士应以热情的态度迎接病人,用亲切语言介绍责任护士、医生、病区环境,以获得患者的信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实例向其说明手术的安全性,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区皮肤的准备 

  术区保持清洁 备皮时避免刮伤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2.1.3  防止脾破裂 

  患者要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以免造成脾破裂。如出现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应及时汇报医生,警惕发生脾破裂。

  2.1.4  术前管道准备 

  术前晚给予肥皂水灌肠 以进行肠道准备 术前给予插胃管、插尿管。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给予氧气吸入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完全清醒后 可采取半坐位 以减轻切口张力 减轻疼痛 并有利于呼吸。

  2.2.2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妥善固定,防止翻身时脱落。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若引流血性液较多时,及时汇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2.2.3  饮食护理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胃肠蠕动恢复后 可进流质饮食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

  2.2.4  观察血小板的变化 

  术后要定期查血常规 一般术后7天血小板达最高峰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腹痛、肢体肿胀,以防止血栓形成,引起栓塞。

  3  讨论

  脾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恶性程度高 预后差,生存期限短。术前要防止外伤引起脾破裂,以延长生存期限。做好保守医密工作,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关爱,积极面对生活。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膈肌原发性血管瘤合并反复胸腔出血一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肾细胞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超声血管造影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显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颈癌组织中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