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手拇指未绷直静脉,未能很好地固定静脉,特别是所选静脉易滑动,这时也易造成穿刺失败,操作者应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再进行穿刺,必要时请另一护士帮助协助进行。(2)止血带扎得太松或太紧、不能阻断静脉回流或完全阻断动脉。因而不能使静脉很好地充盈,穿刺时易失败。(3)扎止血带处离穿刺点太近或太远:扎止血带位置离穿刺点太远就不能很好地与左手拇指共同固定静脉,太近则不利于针头潜行,止血带扎在穿刺点以上5~10 cm为宜。(4)进针角度不对,较粗直的静脉宜30°~40°大角度进针(有时角度可能更大),细小的静脉进针角度宜小以15°~30°为宜,小儿头皮静脉进针角度更小,以10°~20°从静脉旁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放平沿静脉走向缓慢进针。见到回血后妥善固定。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由于小儿头部是椭圆体,并非平面,进针时角度不易掌握,有时进针角度可能是负角度,即针头向上翘,针尾向下压,这时如果未能感觉到进入静脉的落空感,针头已经进入血管,但因针头斜面向上紧贴血管壁而见不到回血,容易使穿刺者误认为针头尚未进入血管而继续进针,最终穿破静脉壁而致穿刺失败。这时进针速度一定要慢,仔细体会针尖部的感觉,一有刺进血管的穿透感或空落感要特别注意观察回血情况,也可使输液管形成微负压,利于见到回血。(5)进针速度过快,操作时进针速度太快,还未见到回血,针尖已刺穿血管下壁,退针时见到回血,致穿刺失败。操作者进针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小儿患者和老年人。(6)见回血后潜行过多,有时静脉穿刺已经见回血,但是由于操作者前行时不慎或潜行过多导致穿破血管下壁,穿刺失败。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放平,与静脉平行,顺静脉走向缓慢潜行少许,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可不再潜行。 3 患者原因
3.1 患者因失血失液、不能进食等疾病因素导致血容量减少,静脉充盈度差 这时应选择较为粗大的血管进行穿刺,如肘正中静脉、桡静脉、大隐静脉等进行穿刺。
3.2 某些患者或小婴儿,因腹泻等其他原因,致脱水或周围静脉压较低 穿刺时针头进入血管后无回血或回血慢,操作者容易错误地判断为针尖未进入血管,于是继续进针致使针头穿破血管下壁。护理对策:当操作者发现欲穿刺的血管细小或充盈度差时,可先用注射器接头皮针抽5~10 ml生理盐水边进针边由助手抽动注射器使其产生微负压,这样容易见回血。极少数患者使用负压注射法仍不见回血,这时可以试探性地注射生理盐水,仔细观察血管无变化皮肤无高起,输液顺利无液体外渗迹象,即表明穿刺成功。
3.3 由于输注化疗药物等使患者血管变得弹性小、管腔狭窄且易滚动此时针头难以抵住血管壁,这时应避免从血管侧面进针,应以左手拇指紧绷静脉将针头靠近固定血管的左手拇指,针头与皮肤呈40°~45°大角度快速刺入血管,但不能刺入过深,只要针头刺入血管壁间有回血再将针头放平沿静脉走向,边触摸边进针。
3.4 肥胖、水肿的患者 血管充盈虽好但位置较深,需使用消毒的手指按压水肿皮肤显露血管,触及血管的位置及走向,边触摸边进针。
3.5 静脉闭塞的患者 患者长期输液或输入刺激性药物导致静脉破坏,管壁瘢痕形成、血栓形成,浅静脉呈条索状,甚至静脉闭塞。静脉闭塞时穿刺可有回血,但打开输液开关后溶液不滴,捏挤输液管会发现穿刺部位部肿胀,不能进行输液,应更换部位另选可穿刺的部位进行穿刺。
3.6 特殊患者
患者因皮肤病、烧伤或皮肤颜色较黑,或前次输液拔针后,未按压好针眼致皮下淤血皮肤青紫,或小儿静脉输液时哭闹致使皮肤发红,影响操作者对血管的观察,应仔细寻找可以穿刺的静脉,并尽量使其充盈以利于穿刺成功。
4 其他原因
患者和家属期望值过高,总希望一针见血,一旦首次穿刺失败便就产生埋怨情绪,发牢骚,指责护士,造成护士紧张,这时护士应向患者或家属致歉并做必要的解释:护士的心情与患者或家属是一致的,都希望一次成功,但在具体操作时成功率不可能百分之百。同时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如患者或家属较为挑剔情绪激动可以为其推荐老护士或由其自选护士。
&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