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温中法临证运用心得

孙家元

  温中法,即温运中阳法,是指用干姜、附子、吴茱萸、肉桂等温中祛寒之品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方法。脾胃虚寒证在中焦脾胃病证中最为多见,临床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一般情况下,脾气虚损运化无权,用益气健脾法治疗;如同时伴有寒象,则用温中法。温中之品能振奋脏腑阳气,有助于脾胃运化,精气化生,气机通畅。我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并不囿于有无寒象,抓住脾失健运这一关键,有寒象者用之,无寒象者亦用之,甚至有热象者亦反佐之,这对提高诊治脾胃病的疗效,大有裨益。兹将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1 有寒象而无热象者重用

  临床表现以寒象为特点,如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喜进热食、四肢不温、舌质淡脉细弱等。病情时轻时重,每遇进食冷物、受凉、淋雨、季节交替时易于发作。只要具备上述症状中的两项。即可予以温中祛寒重剂,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投之。寒盛者再加吴萸、细辛。这类病人从开始时就给予温中重剂,可以迅速抑制寒邪、通阳助运、扭转局面。待3~5剂后酌情减少药味或减轻药量。只要辨证准确,可以达到起效快、疗效好、疗程短的目的。
  例:高某,男,39岁。1997-10-16初诊。上腹部疼痛1周。疼痛时喜按压,进食后疼痛减轻,得热敷亦减。宿疾胃脘痛近10载,时作时止,受凉或食凉食后易于发作,冬季尤为频繁。舌质淡苔白脉细。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1.瀑布型胃;2.胃窦炎。证属脾胃虚寒,拟温脾补中法,附子理中汤加味:桂枝10 g,白芍15 g,干姜10 g,党参15 g,黄芪15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白术10 g,附子10 g,细辛6 g,木香10 g,陈皮10 g。服3剂,胃痛即止,但脘次仍有冷感,原方减细辛,续服5剂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15剂,随访1 a未复发。

2 无寒象亦无热象者轻用

  临床以脾气虚弱、健运失职为辨证要点,无喜寒喜热等寒热征象可询。主要表现为脘次作胀、餐后为甚以及面黄、倦怠、心悸、寐劣、舌苔薄白脉濡细等。以益气健脾治之,虽属对证但见效慢,易于复发,有时甚至无效。如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加用温中之品,则可显著提高疗效。这是因为脾气虚和脾阳虚属同一范畴,两者关系密切,脾气虚是脾阳虚之渐,脾阳虚乃脾气虚之甚。所以,对这类无寒象的脾虚失健之证,一般在益气健运方中加入桂枝、干姜6~10 g以温中助运。
  例:戴某,女,43岁。1998-05-18初诊。脘腹作胀1月余。脘胀以餐后为甚,纳谷不香,嗳气多,伴消瘦乏力,二便尚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1.慢性胃炎,2.胃下垂4 cm。证属脾胃气虚,健运失司。拟方益气健脾运中,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服10剂后,症状稍有减轻,但仍感胃脘部不适,纳少,停药后症状又复然。后来在原方基础上加桂枝10 g,白芍10 g,干姜10 g。服3剂后症状若失,续服10剂以巩固之,至今脾胃功能正常。

3 无寒象但有热象者佐用

  中焦脾胃病证出现热象者,一是实证,由肝郁化火,胃失通降以及湿热积滞所致;一是虚火,由胃阴不足引起。热者寒之,是实证当清中泄热,是虚证应滋阴降火。但过用清热易损伤脾胃阳气、运化受遏。久用滋阴,腻胃碍胃,最后都将导致脾胃受损。张景岳说:“脾胃属土,惟火能生。”所以,我在使用寒凉之属的同时,均反佐温中之品以助运化。偏实者佐以干姜或吴茱萸,偏虚者佐以桂枝。
  例:丁某,女,53岁。1996-04-23初诊。胃脘闷胀灼痛,时作时止,延已年余。此届发作已5 d,胀痛连及两胁,嗳气,嘈杂吐酸,知饥而纳少,口干唇燥,喜进冷食,但冷食后反而闷胀明显,大便干结。苔薄少津,脉弦数。证属心情不畅,肝郁化火犯胃。治当清肝火,养胃阴。拟一贯煎加味:南沙参20 g,枸杞15 g,生地15 g,麦冬15 g,当归10 g,川楝子10 g,蒲公英15 g,白芍10 g,制军6 g,炙甘草6 g,柴胡6 g,枳壳10 g。连续14剂,胃脘灼痛消失,但食后仍感脘部作胀、嗳气、纳谷少。予原方加桂枝10 g,苏梗10 g,去生地。服5剂后嗳气止,脘部作胀消失,纳谷增加,续服7剂巩固而愈。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邵伯中心卫生院 225261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厚朴温中泡腾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巾钳穿耳孔法临床应用
    九窍给药法临床应用体会
    脐疗法临床经验介绍
    异位妊娠三种保守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